健康科普
路径导航: 首页 >>健康科普 >>科普文章

健康科普

介入技术带您走进现代医学高尖时代

发表日期:2006-07-14 来源:介入治疗科 作者:刘福全 本页责编:原驰
 
 

  介入医学是一门发展极其迅速的新兴学科,其独特优势在于:微创(创伤小)、效果好、恢复快、治疗的疾病多,已经成为许多疾病的首选治疗方法及重要手段。我院介入诊疗中心已开展介入治疗20年,积累了18000余例次的丰富临床经验,具有很强的技术实力和很高的知名度,是国内最早开展这一技术的大型医院之一。目前介入治疗的领域不断扩大,极大的丰富了疾病的治疗手段,当前在我国介入医学技术的临床应用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恶性肿瘤的介入治疗:主要治疗手段是肿瘤供血动脉内化疗灌注和(或)栓塞术,以及影象导引下经皮穿刺肿瘤消融术,可应用于全身各部位。其中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最好,经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已成为经典的治疗手段,相关研究已比较深入,总体5年生存率达35%以上。另外,肺癌、食道癌、胰腺癌管癌、胃肠道、泌尿生殖系统、妇科及骨骼肌肉系统恶性肿瘤都是介入治疗的适应症,在医学临床应用中已取得可喜的成果。

  
门脉高压症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我国门脉高压症的介入治疗总体水平居世界先进地位,主要的介入治疗包括经颈静脉内门体静脉内支架分流术(TIPSS)、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直接栓塞术、脾亢的血管内栓塞以及布—加综合症的介入治疗等。具有适应症宽、安全、可重复性操作、疗效满意、并发症少等特点,已被学术界广泛认可。

  
非恶性肿瘤性病变及周围血管病变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其临床应用范围广泛,并尚在逐步拓宽。目前疗效肯定或正在研究中的主要有:血管瘤、全身各部位的血管畸形、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不孕症甲状腺腺瘤、肾上腺肿瘤、甲亢等的血管栓塞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介入治疗、血管狭窄性病变的球囊扩张或内支架置入术、主动脉夹层或主动脉瘤的内支架腔内隔离术、血管闭塞的开通和溶栓、腔静脉及髂股静脉的抽吸和腔静脉滤器置放等。总体技术已趋于成熟,且操作简便、安全有效。

  
急诊出血的动脉内栓塞治疗:此技术已成功地用于、脾、肾等实质脏器的破出血、消化道血管畸形出血、支气管动脉破出血,以及躯干和肢体的创伤性急性出血等方面的急诊治疗。往往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特别在危机情况下,可挽救患者的生命。

  
非血管内介入技术:这也是一个大有作为的天地,近年发展较快,可大致分为全身各脏器组织肿瘤性病变的穿刺活检和消融治疗(前述)、囊肿或脓(血)肿的硬化治疗或引流、气管或支气管狭窄的内支架置入、消化道狭窄的球囊成形或支架释放,以及输尿管狭窄的腔内置管引流、经皮系狭窄球囊成形及支架释放或泌尿系取石术、椎间盘突出的椎间盘切割抽吸或消融术、腹部疼痛神经节阻滞术、椎体疼痛或不稳的椎体成形术等。

  
神经介入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大类:(1)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的动脉瘤、血管畸形、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等。(2)缺血性脑血管疾病。(3)脊髓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