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路径导航: 首页 >>健康科普 >>科普文章

健康科普

关注幽门螺杆菌感染

发表日期:2008-03-05 来源:消化内科 作者:林香春 本页责编:原驰

 

  1979年,病理学医生Warren在慢性胃炎患者的胃窦黏膜组织切片上观察到一种弯曲状细菌,1981年,消化科临床医生Marshall与Warren合作,证明这种细菌的存在与胃炎相关。此外他们还发现,这种细菌还存在于所有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大多数胃溃疡患者和约一半胃癌患者的胃黏膜中。1984年4月5号,他们的成果发表于在世界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lancet)上,从

此揭开了幽门螺杆菌(H.pylori,简称Hp)感染与上消化道疾病之间关系,基于这一成就,这两位科学家获得了200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Hp感染与哪些疾病相关呢?近二十多年的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胃癌的主要致病因素。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WHO/IARC)将幽门螺杆菌定为Ⅰ类致癌原。Hp不仅与消化道疾病有关系,还与冠心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胃肠道外的一些疾病有密切的关系。

  临床上检测Hp感染常用以下几种方法,尿素酶检测法:在胃镜检查过程中取活检,将活检组织放入检测试剂中,如果颜色发生变化,则为阳性。这一方法简单、易行,但假阴性率较高。血清抗体检测:取静脉血,检测体内是否存在Hp抗体。这一方法通常检测的是IgG抗体,不能反映现症感染状态。培养:为诊断Hp感染的金标准,但需要内镜下取活检,培养条件要求高,很难普及。13C呼吸试验:是简单、无创的检查方法,只需呼2次气,就可以轻松检测到有无Hpi感染,是目前最常使用的方法,尤其适用于根除治疗后的疗效评价。

  那么是不是感染了Hpi都需要治疗呢?2003年召开了桐城Hp共识会议,共识意见指出:Hp感染的消化性溃疡、早期胃癌术后、胃黏膜相关组织淋巴瘤必须进行根除Hpi治疗。对明显异常的慢性胃炎、计划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胃癌家族史患者支持进行根除治疗,部分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肠道外疾病的病人的根除治疗指征不明确,对预防胃癌为目的或无危险因素的个人要求杀菌治疗不予支持治疗。2005年佛罗伦萨会议将原来的适应症进行了拓展,对不明原因的缺铁性贫血及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作为推荐的适应症。

  由于Hp主要寄生在粘液层下面,胃上皮细胞表面。注射途径用药,对它无作用,经口局部又因为胃酸环境、粘液层的屏障及胃的不断排空作用,使药效也大大地受到了限制。再加上有些药长期应用易产生严重的副作用或耐药菌株等问题。因此Hp感染引起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实际上效果并不总是很理想。目前常用质子泵抑制剂加2种抗菌素治疗,或雷尼替丁枸橼酸铋加2种抗菌素治疗1-2周,能够有效根除Hp治疗。但也常常碰到根除失败的病人。根除失败的原因主要是没有选择正规有效的治疗方案或没有联合、足量用药。一旦发生耐药,最好再次杀菌治疗前进行药敏实验后制定治疗方案,连续治疗失败的病人,建议间隔3-6月后再进行治疗。

  (网站责编M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