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奥运,We are ready!
来源:血管外科 作者:田琳琳 本页责编:原驰
阅读:
|
|

|
“用热情真诚良好的服务,为国家赢得尊严和友谊。” ——温家宝总理为奥运志愿者题词 | | |
志愿奥运,We are ready! ——“好运北京”2007小轮车世界杯赛医疗服务保障侧记
每当看到天安门广场奥运倒计时牌上不断跳动的数字,心情就不由地紧张和激动起来。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不一样的奥运会,而对我们医疗志愿者而言,奥运会不仅仅是舞台,更是战场。
这个战场虽然没有硝烟,却同样充满了挑战。我们需要面对的是某些国外运动员和队医不信任的眼神;需要面对场馆主任、奥组委官员严格的考察;需要面对各国媒体记者无所不在的挑剔的镜头;需要面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各种各样的紧急情况……但是,既然选择了奥运志愿者这一特殊的身份,心中便有了一份信念、一份勇气和责任!百年奥运,匹夫有责。纵然前方再多艰难险阻,也抵挡不住我们志愿者奋勇前行的步伐!
2007年8月20-21日,作为奥运会测试赛之一的2007“好运北京-国际自盟小轮车世界杯赛”在北京老山自行车场馆群举行。由来自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协和医科大学等8家单位的共36名医疗志愿者组成的医护团队,负责赛场及驻地的医疗服务保障和救护工作。我院派出了由我、齐晓昀医生、李亚坤司机组成的急救车组参加了这次保障任务。
小轮车比赛属于极限运动,是第一次进入奥运会的比赛项目。小轮车赛场是由出发台、直道和弯道组成的,选手们从垂直高度达到8米的出发台出发后,便以极快的速度在如波浪起伏的赛道上飞驰跳跃,展开白热化的追逐和较量。所以,借用我们团队经理的一句话,小轮车比赛是每赛必摔、每摔必伤,是“好运北京”所有测试赛中最危险的项目之一。而从比赛受伤结果来看,也证实了这一结论。难怪其他场馆的志愿者同事说,“看看比赛那两天,就听手台里你们小轮车医疗业务口最热闹”。

有挑战才有向前冲的动力。为了更好的完成任务,我和我的同伴们在赛前准备阶段抓紧一切机会和时间进行学习和演练。忘不了大汗淋漓苦练包扎、止血、CPR等急救技术的情景;忘不了那一套令人晕头转向的头锁、胸背锁、头背锁、头肩锁、双肩锁等脊髓损伤的搬运手法;忘不了医生、护士、司机和医疗助理四人抬担架平稳前行的默契配合;忘不了在急救中心跟车实习,奋战在急救一线的日日夜夜;更加忘不了那些指导我们培训的可敬的老师和给予我们强大支持的医院领导……奥运保障战役即将开始,回想当时培训的难忘日子,除了劳累和紧张,沉淀在心底的东西是充实和自信,我想这就是我们的收获吧!
我们急救车组在这次小轮车世界杯赛中承担了两项任务。第一,和其他三个急救车组一起负责整个赛场的急救转运任务,随时准备接受出车命令。第二,在没有命令时,加入到观众医疗站当中,负责近4000名观众和所有赛场工作人员的医疗保障工作。
作为急救车护士,我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熟练掌握急救车内所有设备及药品的使用,密切观察伤员病情变化,配合医生做好伤员的救治和转运工作,是我的岗位职责。同时,每天认真检查奥运急救车应配备的各种物品,保证仪器设备性能良好、电量充足,保证氧气瓶供氧充足,清点急救药品,检查有效期,并作好使用记录……这些事虽然琐碎,但对于一个急救车组来说,却是保障正常工作的先决条件。因此,即使任务再多,困难再大,我都始终坚持以事无巨细、认真对待的工作态度严格要求自己,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保障奥运,责无旁贷!而我们车组的齐晓昀医生,也是克服了婆婆病重住院、公公无人照顾的困难坚持工作的,她那一句“奥运更重要,工作需要我”让我非常感动;还有李亚坤师傅,虽然本职工作是司机,可是作为急救车组成员,他知道掌握一定的急救知识和配合技术是必需的。所以,在一遍遍的演练中,都可以看到李师傅认真的眼神和忙碌的身影……一个多月的相互陪伴,我们车组成员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出现问题大家相互提醒,共同面对;有了困难相互帮助,相互鼓励。在成功完成每一个任务的同时,我们时时感受着来自集体团结的力量。因为,我们每一个人不仅代表自己,更重要的是代表着北京世纪坛医院的整体形象,只有更加努力、更加漂亮地完成工作,才能不辱医院交托给我们保障奥运的光荣使命!

8月20日13时30分小轮车世界杯赛正式开始。伴着一声洪亮的枪响,只见8名运动员骑着小轮车从8米高的出发台上同时飞驰而下,观众立刻沸腾了!而作为观众医疗站的志愿者,只能按捺住想看比赛的心情,全神贯注地坚守岗位。因为我们的目标人群不是运动员,而是观众。我们被分成两组,一组负责观众医疗站的赛时工作,随时接待来站内看病的观众;另一组负责巡场,需要随时观察和处理观众台上发生的变化。两个组每20分钟进行一次轮换。让我们没有想到的是,这次比赛的观众群老年人占的比例相当高,这给我们的工作无疑提高了难度。下午的太阳很毒,南北朝向的看台几乎全部暴晒在烈日之下,而且正式比赛看台上不允许撑伞,所以观众尤其是老年人发生中暑症状的越来越多,来站里看病的也是络绎不绝。测体温、量血压、问症状、做心电图、给药、登记……经常是还没处理完一批患者,又进来一批,天公虽不作美,但大家依然热情饱满,工作认真到位。我和齐大夫忙完站里的工作,主动要求去替换巡场的同志。我们一边在观众中穿行,一边向他们发放防暑药和冰块,同时注意观察他们有无中暑先兆,对有症状的观众,及时引送到观众医疗站治疗。炎炎烈日之下,虽然全身已被汗水浸湿,嗓子已干到沙哑,但却体味着一种被人需要、全心奉献的快乐!
15时32分一名澳大利亚运动员在赛场第一弯道处摔倒,FOP站点医护人员和队医迅速赶到场地救治,出场后使用担架车送至运动员医疗站。约10分钟后,我们急救车组接到命令运送该伤员去解放军总医院。上车后,运动员由于疼痛和紧张,情绪比较激动,我们一边在医疗助理的帮助下安抚他的情绪、取得他的信任;一边给予运动员吸氧治疗,测量生命体征,并协助队医输液治疗。16时我们车组顺利将伤员送往赛事定点医院——解放军总医院。在交接完病情后,看着运动员得到那里最好的医护诊治的情景,我们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收拾好东西,重新上车,返回赛场,继续等待下一个任务。
从8月19日的官方训练到21日的小轮车正式比赛结束,这3天的时间里,医疗站共收治受伤运动员26例(其中转送医院6例,有4例骨折,2例为重伤),做现场缝合4例,救护车出车9次(其中我们车组出车3次)。为观众及工作人员预防性发放防暑药437份,治疗出现先兆中暑症状人员56例。小轮车比赛结束后,我们医疗团队的良好表现得到了国际奥委会官员及场馆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和赞扬,并受到了北京电视台、北京青年报、京华时报等多家媒体的关注,都对这样一支吃苦耐劳、能打硬仗的医疗队伍给予了高度评价。我们急救车组也因为出色的表现收到了场馆经理的表扬信。
成绩只属于过去,我们期待最后的成功。在奥运会集结号马上就要吹响的日子里,我们将严阵以待,迎接新一轮更大的挑战。我们要用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一丝不苟的服务态度和尽善尽美的志愿精神,实践我们的誓言——“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志愿奥运,We are ready!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