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反馈 ——治疗功能性便秘的新方法
发表日期:2009-03-26
来源:干部综合科 作者:苗 丽 本页责编:原驰
阅读:
|
|
功能性便秘是指缺乏器质性病因,没有结构异常或代谢因素,并除外肠易激综合症的慢性便秘。2006年罗马III推出功能性胃肠病8大类共45种疾病的诊断标准,功能性便秘属功能性肠病。功能性便秘分为慢传输型,排便障碍型(即出口梗阻型)以及混合型。流行病学表明,排便障碍在便秘患者中的比例可达20%-50%,其中90.95%为功能性便秘。
生物反馈治疗是一种主动的盆底复健功能方法。其原理是:借助置于直肠内的电子生物反馈治疗仪,指导患者进行正确、自主的盆底肌训练,并形成条件反射,从而改善便秘症状,达到治疗目的。
生物反馈是非侵入性但耗时的治疗方法,应作为排便障碍型便秘的首选治疗方法,对排便障碍型便秘患者有效率可达67-80%,但需要患者的积极配合。在治疗中,适当的护理干预可以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提高治疗效果。生物反馈治疗的护理干预包括以下方面:
1.在生物反馈治疗前,向患者讲解直肠肛管解剖结构及正常排便的机制、反馈治疗的原理、操作过程及目的,指导患者学会观察生物反馈治疗仪屏幕上显示的肌电及压力变化曲线,使患者能够积极地配合治疗。
2.生物反馈治疗方法:治疗时患者取坐位或卧位,将“病人地线”捆在患者右侧脚踝处,将肛塞电极表面涂润滑油后缓慢插入肛门,校正仪器后将测压管经肛塞电极上的侧孔插入肛门,连接生物反馈主机,屏幕显示正确肌电活动轨迹范围以及患者自身肌电活动轨迹,让患者观察屏幕,同时在医师指导下收缩和放松肛门肌肉,使自身肌电活动处于屏幕显示的正常肌电活动轨迹范围内。要求患者在排便时放松肛门肌肉,同时收缩腹肌,进而根据屏幕显示的活动轨迹调整和训练排便动作和过程。所有患者每次治疗60min训练结束后,布置并指导患者家庭训练的课程,交代患者记录完整的排便日记和每天的饮食、活动记录,同时预约下一次来医院训练。
3.心理指导 (1)治疗之前与患者进行充分交流,让患者了解便秘的发病病因,认识便秘发生的普遍性和治疗现状,热情细致地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解除患者对疾病的恐惧和思想负担,建立其治愈疾病的信心。 (2)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患者的生活工作状态和排便习惯,与患者交朋友,解除生活工作中的精神压力和负担,共同寻找自身便秘的可能病因并商量治疗对策,赢得患者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3)优化治疗环境,治疗环境的美化可以缓解患者的紧张与不安,房间宽敞明亮,保持室内整洁,空气流通,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工作人员仪表端庄,语言轻柔,举止得体,这些有利患者康复的因素可使患者产生信任感、归属感和安全感。 (4)展示既往患者治疗效果,提供便秘患者互相交流信息和治疗心得的平台,便于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不断鼓励,坚持完成治疗疗程。
4.生活方式指导 (1)饮食指导:指导患者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增加膳食纤维的含量及液体摄入量,早餐前空腹饮用开水、柠檬水、蜂蜜等热饮料,每日饮水量不小于3000ml,补充水分,润滑肠道,刺激肠蠕动;对肥胖者建议减肥和控制体重,倡导规律的生活,建立定时而有序的排便习惯;治疗过程中停止辅助排便用药的服用。 (2)运动指导:适当增加运动量,比如练习瑜珈、太极、游泳等运动或饭后半小时以上的行走,避免长期久坐或卧床。每日按大肠走向顺时针按摩并增加下腹部按摩次数,以刺激肠蠕动使粪便下移。 (3)排便习惯的干预:督促患者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可防止粪便堆积,每天晨起后上厕所,无论有无便意均要上厕所做模拟排便动作,不要看书和听音乐,以免分散注意力,养成习惯后每日均能解大便1次。有报道指出排便的最佳时间是早餐后,因餐后可引起胃-结肠反射而出现结肠的集团蠕动,而蹲厕时间一般为10-20min为宜。如仍不能排出,可在晚餐后再次排便,使患者逐渐恢复正常的排便习惯。
生物反馈训练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与药物及手术治疗相比有明显的优势:无痛苦、无创伤、无药物不良反应。在治疗中,加强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环境护理和取得家属的合作等,能明显地提高疗效。
(本页责编:王占荣,MMS)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