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与心律失常
发表日期:2009-03-27
来源:干部综合科 作者:银鹏飞 本页责编:原驰
阅读:
|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OSAS)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患,与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心律失常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患者的最常见现象之一,也是此类患者发生猝死的主要原因。有研究表明,58%的OSAS患者合并心律失常。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患者最常见是窦性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缓、窦房阻滞及窦性停搏),其次为房性和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及Ⅰ-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国内文献报告,80%OSAS患者存在心动过缓,室性早搏的发生率为57%-74%,II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也超过10%。国外学者也观察到OSAS患者40%的阵发性房颤高峰在午夜,这可能与迷走神经张力改变致心房电位不稳定性增加有关。研究亦表明,夜间发作性心搏停止和心动过速随OSAS严重程度而增加,几乎所有心动过缓均发生在AHI>30的患者;心率变异性分析发现,夜间窦房结功能障碍和非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主要见于严重OSAS患者,但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并未增加,且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后心律失常事件明显减少,也证明OSAS与心律失常关系密切。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与AHI及低氧呈正相关,但由于缺乏特异临床表现,易被误诊。心动过缓伴随呼吸暂停发生,呼吸恢复心率随之增快。心率下降程度与呼吸暂停时间长短和SaO2下降程度有关。迷走神经传导活性增加,也是心动过缓、心脏传导阻滞的原因之一。而呼吸暂停终止后心率突然增快,其机制尚不清楚,可能是由于低氧血征和醒觉反应致迷走神经张力下降、交感神经张力增高所致。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患者由于上气道解剖的异常、睡眠中咽部闭塞或接近闭塞引起进行性窒息、胸腔负压下降、缺氧,进而导致一系列心律失常。监测发现其心律失常与憋气有关,憋气时间越长,心律失常越严重。
采用改变体位睡眠的方法治疗OSAS,可以缓解气道阻塞,改善通气。通过DCG监测到侧卧位时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减少,证实改变体位可作为防治OSAS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的一种有效措施。
综上所述,老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与多种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许多老年患者常以心、脑血管疾病征状就诊,致使病情被延误,甚至发生猝死。因此,医务工作者应熟悉OSAS的临床表现及其对心血管病的影响,尽量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并做好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的卫生宣教工作,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
(供稿:张海英) (本页责编:王占荣,MMS)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