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55线路检测中心
English

治病救人功,大医济世心(二)

发表日期:2009-07-02 来源:宣传中心 本页责编:原驰
人阅读
 


  
二、路无论远近,为患者排忧解难随叫随到;病不分轻重,盼患者早日恢复悉心呵护

接下来,我要特别感谢精心护理患者的护士们。她们是离我们最近、也是接触最多的人,因此她们的态度和护理技术,都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治疗和我们家属的心情。下面四个小事例,令我们全家记忆犹新。

建议请护工:护士长吴顺香是个特别会体谅病人心情,像姐姐一样亲切的人,因为我和75岁的外婆(从河南省赶来)一起照顾母亲,原定白天由外婆负责,夜里我来陪护,但护理工作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第一天外婆就因腰疼坚持不住了,护士长立即建议我们请一个受过医院训练的护工,进行24小时看护,并帮我们联系护工中心主管,终于请到了一个称心的护工,减轻了我和外婆的压力。

十二天包房:手术前,因为我在北京的住所离医院比较远,不便回家,加上陪护的外婆也没有地方住,我们请求护士长让我们包间病房,不安排别的病人,这样外婆晚上可以睡邻床,而我也在阳台搭了小床。

没想到,护士长办事效率这么高,下午就给我们腾出一间病房,当时她什么也没有说,只让我们安心手术,尽快恢复。但后来我得知,她是苦口婆心地劝说三个病床的患者移换床位,才帮我们腾出这宝贵的一间房。如果说心是一个容器,那么当时的感动已经溢出来了,照亮了我们的心房。

艰难的二次拔管:术后,母亲得到了很好的照顾,身体恢复得非常快,第五天就拔了导尿管,但是一直无法正常排尿,尽管膀胱憋胀,但丝毫没有想排尿的感觉。护士们交给我们许多办法,比如听水声、淋水、吃西瓜、热敷等等,还是不行。无奈之下,憋尿8小时后,再一次插入了导尿管。这下,憋尿就成了母亲的心头大患,甚至有些胡思乱想。

鉴于母亲不敢下床活动,而导致排泄不畅的情况,护士长罗顺香为此还专为我母亲制定了一份详细的运动计划,叮嘱我们家属坚持执行,并在每天查房时,辅导母亲下床活动,传授要领,这些温暖的举动大大增强了母亲战胜疾病的信心。

两天后,即将再次拔出导尿管了,为了减轻母亲的痛苦,有着丰富经验的丁国羽护士带着实习学生高媛,将导尿管的水囊抽空后,让母亲坐在便盆上再次试着排尿。终于,母亲顺利排尿了!我们全家人心中的大石头终于落了地!母亲激动地给亲友们打电话,反复强调她会把医护人员的真情奉献铭记于心。当时我就想着,一定要写一封表扬信,要不然这么多感动憋在心里,一定会憋出病的。说句心里话,我特别喜欢护士长,因为她也经常夸奖我,可别小看了些许的表扬,对我来说,会一辈子记在心里的。

提前进行出院后的指导:罗成华主任主动找到外婆,把他的名片递到外婆手中,将出院后的后续疗程清楚告知外婆,让我们家属心里有底。主治医生闫大夫也和我们家属面对面地、耐心解释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回答我们提出的问题,使我们学到了一些用药、护理、保健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和常识。

在母亲十几天的护理治疗过程中,在吴顺香护士长带领下,全体护士,包括实习小护士高媛,一直为我母亲和我们家属排忧解难,给了我们全家胜似亲人般的关爱。比如,根据母亲的病情进展,对家属护理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做了耐心细致的交待,大大减轻了母亲治疗的担心和痛苦,也降低了继发感染的可能,一次次提高并巩固了医疗的效果。许许多多个深夜,不论何时,随叫随到,不辞辛苦。凡此种种,许多深深的感激之情与敬意不能一一尽述。

我深切地感受到,结直肠和中医肛肠科的每个护士都有着视患者为亲人的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这种精神对病人和我们家属也是一种激励。别看两科人手少、任务重,也别看她们年轻,她们都能够积极面对压力、克服困难,以最优秀的、高质量的工作为营建和谐社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医院全体家属,对医院领导和医护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敬意!

(供稿:贾艳)
  (本页责编:李春慧,MMS)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