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路径导航: 首页 >>健康科普 >>科普文章

健康科普

倡导养生保健 心身和谐健康

发表日期:2009-07-30 来源:中医科 作者:于成瑶 本页责编:原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养生保健。这方面的知识很多,本文旨在简要介绍当代养生保健的主要方法、选择原则和应用理念。

目前,不管是中医养生,还是西医保健,都不外心、身两个方面,涉及心理、运动、饮食以及其他生活习惯等4个主题,其中多有相互重叠的内容。

心理养生,也叫精神调摄,大致有清静法、陶冶法、制约法、宣泄法和药食法等几类。心理养生的具体方法很多,顾名思义,这些方法主要是利用自我心理调试、外界良性或强制性刺激、排遣对象以及药物和食物改善不良情绪。

心理咨询,可以作为心理养生的一种介导和辅助手段。这是一种“助人自助”的人际互动。目前,在国外已日臻成熟,而国内才开始兴起。许多人不理解“心理咨询”,认为只有那些说话办事有点儿“别扭”的人才需要去咨询,自己不需要。而很多“别扭”的人和不“别扭”的人并不认为自己心理不正常,或者即使意识到,也缺乏咨询的勇气,因为人们多把那些去咨询的人看作是“有病”。的确,由于人的遗传因素和后天成长的生活经验的影响,人人都会有自己看着别扭的事、不能面对的事、意识不到的事以及由此引发的不良情绪。这些情绪就是所谓的“病”。这些思想认识上的“病”,除了引发不良人际关系外,若长时间不能消除,还会影响健康,滋生疾病。获2000年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的成果为此提供了实证依据。如果自己不能用上述方法调适,就应及时借助心理咨询启发自我心理调适意识,学习适宜的、具体的心理调适方法,提高心理调适能力。

运动养生,有传统健身和现代体育运动两类,都是通过调节形体、呼吸和心理进行的。传统健身重在通过调形、调息达到调心的目的;现代体育是相对纯粹的调形运动。以调形为主的传统健身方式有太极拳等,以调息为主的有气功。当代比较盛行的健身方式有:健身走、瑜伽等。

饮食养生,也可以称为营养养生,包括食物和药物养生,主要涉及药食种类、成分、性状以及进食方式,具体指饮食有节、五味调和、荤素结合、顾护脾胃、细嚼慢咽、忌烟、少量饮酒等。

生活习惯养生,或称起居养生,其中包括一般生活习惯和医学保健习惯。这些习惯牵涉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具体,在此只列举部分比较重要的内容。一般生活习惯:起居有常、安卧有方、洗漱所宜、劳逸适度、节欲、居处适宜、衣着合体。与医学关系较密切的保健习惯:

v  天人相应,顺应四季养生:人是天——自然界的一分子,自然界的变化必然影响人的生理病理变化。根据各季节自然界条件和产物的规律,使人顺应这个规律,不同季节防治不同疾病,与自然界协调,而保持健康。

v  注意健康关键事件:注意在体能、情绪、智力三节律的临界期、负向期的活动选择;警惕“卫生间事件”:勿屏气用力、勿憋尿、小心低血压、保持大便通畅;警惕“浴室事件”:浴缸水勿过热、过深,水温与室温相近且低于42℃,水深勿压迫胸部使血压升高;警惕急性猝死的“定时炸弹”,如死亡三联征:寒冷、凌晨、活动和饱餐、酗酒、激动;清晨警告:发病高峰在清晨,注意清晨不良情绪和身体不适感;起床3个半分钟:醒后躺半分钟,靠背坐半分钟,腿下垂床边坐半分钟;有了症状不硬扛。

v  谨避外邪,如:酷暑、严寒、传染源、雾露、噪声、空气污染、水污染、过大的室内外温度和干湿度差刺激等。

v  其他养生手段:推拿、针灸、浴身、刮痧、脐疗、足底按摩、穴位贴敷、深呼吸、疫苗注射等等。

综观古今中外成功的养生保健经验,在运动、饮食和其他生活习惯这三类养生方法中,有许多不同的意见,比如,有人主张运动,有人则主张不运动;有的吃保健品,有的粗茶淡饭,有的甚至爱吃什么吃什么;有的不吸烟,有的不但吸,而且吸的量还不小。但对“良好的心态是养生的秘诀”这一点尚没有异议。中医历来重视情志(心理)致病和治病,当代西医也开始认为健康含有心理因素。可见,不管是怎样的医学理论,还是怎样的医学实践,都说明心理调适在养生保健中具有重要作用。

人类两千多年积累起来的丰富的养生保健知识容易令人无所适从。养生保健要根据个人的喜好、身体状况和生活条件而定,要顺应年、月、日的自然节律和年龄的变化,要考虑地域和生活空间的变化,不能赶潮流。一旦能认识到养生保健的重要性,迫切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一开始就突然狠狠地“保养”,这同时也是一种不良刺激,损害健康,就像饿汉见到好吃的,一下子会吃撑,甚至会撑死。养生保健像健康“储蓄”,一朝一夕式的一次性存储很快会被日常生活的劳损消耗掉。所以,因人、因时、因地而异,选择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养生保健方法,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必将收到满意的健康和康复效果。

总之,养生保健是一个主动的、全面的心身调节过程,贵在适宜、适应、坚持,其中心理养生尤为重要。

好了,道理明白了,赶快行动吧!

(本文获北京市海淀区医院协会“医学科普征文”纪念奖) 
  (供稿:张海英)
  (本页责编:王占荣,M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