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这句口号喊了几十年,它很确切地说明了锻炼身体的目的。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都意识到运动对于健康的重要性并积极锻炼,锻炼身体已成为很多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有些人对运动性质、自身生理阶段及安全锻炼缺乏了解,或对运动存在错误的认识和错误的习惯、动作,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即使有些良性改变,却造成了其它损伤。下面列出了常见的二十种运动误区。
一、初始锻炼就采取大运动量、大强度锻炼
这种锻炼方法是错误的,突然大量运动,机体难以适应,出现严重的疲劳感,浑身酸痛或引发老病,还可引起肌腱、肌肉拉伤,很难坚持长期锻炼。正确的锻炼方法:从小运动量、小幅度、简单动作开始,让机体有个适应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叫疲劳期,大约半个月,然后逐渐增加运动量、加大幅度,动作也要慢慢地由易到难。逐步养成良好的、适度锻炼的习惯,有效防止肥胖,增强机体抵抗力。
二、初次走进入器械区,有种好奇心理,把所有的器械都做一遍,才感觉自己是得到锻炼了
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完全没有必要每次健身把器械一个不落地做一遍。既占用你很多时间,又由于突然运动量过大、过强,出现全身酸痛,使正常锻炼难以坚持。正确的方法是:请健身指导员或根据自己的情况,做一个最佳锻炼方案,有计划地一步一步实现你的健美健身计划。
三、只要多运动,不用控制饮食,便可达到减肥目的
这种做法只能做到热量的入出平衡或不增加肥胖,其实常喝甜饮料、吃糕点、干果,尤其能榨出油的干果和热量高的食品,就会将你辛辛苦苦的减肥成果化为乌有。因此,要想获得持久的减肥效果,除了进行运动外,还应从饮食上进行合理调控。
四、空腹运动,有损健康
研究证明,饭后4-5小时(即空腹)进行适度运动,如步行、跳舞、慢跑、健身操、骑自行车等,有助于减肥。这是由于此时无新的脂肪酸进入体内,较易消耗多余的脂肪,特别是产后的脂肪,减肥效果优于饭后1-2小时的运动。
五、只有出汗才算运动有效
出汗不出汗,不能用来衡量运动是否有效。人体的汗腺各不相同,分活跃型和保守型两种,这与遗传有关。先热身是为了适应后续锻炼,有利于伸拉,以免造成损伤,并不是热身就一定是出汗。
六、运动强度越大、减肥效果越好
事实并非如此,研究表明,体内脂肪的减少取决于锻炼时间的长短,而不是锻炼的强度。因为各种锻炼开始时,首先消耗的是体内的葡萄糖,在糖消耗后,才开始消耗脂肪。而剧烈运动在消耗糖后多已精疲力竭,难以继续坚持,因而脂肪消耗不多,达不到减肥的目的。只有较缓慢而平稳的持久运动,才能消耗更多的热量,以达到减肥的目的。
七、晨练比暮练好
其实早晨人的血液凝聚力高,血栓形成的危险性也相应增加,是心脏病发作的高峰期。相反,黄昏是体育锻炼的理想时间,因黄昏时的心跳、血压最平衡,最适应运动时心跳、血压的改变;黄昏嗅觉、听觉、视觉、触觉最敏感,人体应激能力是一天中的最高峰;黄昏体内化解血栓的能力也达到最佳水准。所以,应该是暮练比晨练好。
八、经过一段时间运动后肌肉就不会萎缩
运动停止后几周,体内组织开始变化,肌肉逐渐萎缩,由于热量消耗减少,脂肪开始增长。所以,运动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被迫停止运动,间隔时间也不宜过长。
九、不管选择什么运动项目,都习惯穿一种鞋
应根据不同标准挑选运动鞋,要注重功能性,不同项目的运动要穿不同的鞋,要合脚舒适,运动鞋的气垫能防止震动,减轻关节压力,给运动以安全的保障。
十、带病坚持锻炼
这是一种最危险的错误概念。身体近日不适,就应暂停运动或减少运动量。否则会加重病情,延长病期。如果在运动中出现眩晕、胸闷、胸痛、气短等症状,应立即停止一切活动,必要时呼叫急救车,切忌硬撑着或等待,尤其是中老年人,以防运动诱发猝死。
(本文获北京市海淀区医院协会“医学科普征文”纪念奖) (供稿:张海英) (本页责编:王占荣,MM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