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路径导航: 首页 >>健康科普 >>科普文章

健康科普

老年腿脚痛需防下肢动脉硬化(一)

发表日期:2009-12-24 来源:血管外科 作者:冯亚平 本页责编:王占荣,原驰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听说冠心病(心脏动脉硬化)、脑血栓(脑动脉硬化),很少有人知道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这个名词。在人们的印象中,下肢那么粗的动脉血管怎么也会发生硬化阻塞呢?事实上,由于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脂类食品比重加大,加上一些家族遗传或代谢方面的因素,使得人们印象中较为粗大的动脉血管也不可避免的发生了硬化。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从症状上看,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为缺血期,也可称作“间歇性跛行期”。主要表现为患肢怕冷、麻木和针刺感,足背有瘀斑样改变,足趾尖和趾甲明显增厚、苍白,患肢皮肤温度降低,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甚至消失。紧接着就出现行走困难,即行走速度减慢,距离缩短,并出现跛行。因此,这种症状又被称作“间歇性跛行”。间歇性跛行的主要原因是动脉血管狭窄或闭塞造成下肢供血不足而出现下肢肌肉疼痛、痉挛及疲乏无力,需要休息数分钟后才能缓解,再继续行走。

在上述症状逐渐加重的基础上,中期的主要特点是疼痛。病人行走时疼痛,休息时也疼痛,而且越是夜深人静,疼痛越剧烈明显,往往难以入睡,常在睡眠中疼醒。同时,足部皮肤温度显著下降,还有的患者患肢皮肤颜色发生变化,如明显苍白或出现潮红紫斑,患者足部触不到脉搏。因此,该期又被称为“静息痛期”。

晚期也称作“坏死期”。粥样斑块将动脉血管腔部分堵塞或完全堵塞,使得小范围动脉血停止流动或流速十分缓慢,以至血液迅速凝成块并不断延长,完全堵塞动脉腔,主要表现为足趾、外踝、足跟等末梢部位逐渐出现发黑、坏死,并在坏死的基础上发生感染、溃烂,并形成溃疡,最终面临截肢。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以60岁以上老年人发病居多。一般情况下,下肢动脉硬化的发病率是随着年龄的增大而提高的。但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症糖尿病这些富贵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发病人群年龄越来越年轻,与此相关的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发病也有低龄化的趋势。就目前情况来看,50岁左右即罹患此病的人亦不在少数,我院曾收治过数例五十岁左右的该病患者。其中一例来自河北的赵姓患者,于51岁时就已患上“左下肢脉管炎”,在当地医院行左下肢高位截肢手术。五年后,该患者的右下肢也开始出现动脉硬化闭塞症状,腿部麻木且日夜疼痛不止,整夜整夜不能入眠。来院就诊时,病情已十分严重,腹主动脉下端已完全堵塞,右足234趾头已经出现坏死性溃疡,考虑到患者仅余下一条腿,医生采取了腋动脉与股动脉间人造血管动脉搭桥的方法为患者实施了手术,挽救了患者的右下肢。

尽管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最终的病因尚未得到证实,但许多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病人的血总固醇、甘油三脂、β-脂蛋白高于正常,特别是近年来发现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下降而低密度脂蛋白增高,提示脂质代谢紊乱与本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此外,糖尿病病人发生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较无糖尿病者多,而且使动脉硬化发生得早且程度严重。此外,血液凝固性的增加,可加重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统计学调查研究发现,吸烟与动脉硬化性闭塞的发生和发展亦有一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