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路径导航: 首页 >>健康科普 >>科普文章

健康科普

浅析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二)

发表日期:2011-06-21 来源:感染科 作者:鲍中英 本页责编:王占荣,原驰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的传播途径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凡是体内有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的病人、带菌者,及家畜、家禽等都可传播本病。

◎ 通过食物传播: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是一种消化道传染病,主要是通过污染食物而引起人的感染;

◎ 通过饮用被污染的水传播;

◎ 密切接触传播。

在上述三种传播途径中,以食物传播最为常见。

出血性肠炎的常见临床表现

典型表现为腹部剧烈疼痛腹泻,早期可为水样便,接着表现类似下消化道出血的鲜血便或鲜血样便,量中等。常伴低热或不发热。病程7-10d,有时可延长达12d

部份患者在感染后1周发生溶血性尿毒症综合症,主要表现为溶血性贫血、急性肾衰、血小板减少症等。

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为血尿、少尿、无尿、皮下粘膜出血等。儿童和老人最易患溶血性尿毒综合症,其造成的病死率可高达10-30%。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在临床特点上与溶血性尿毒综合症很象,但神经系统症状及发热更明显。病情发展迅速,90天内有70%的病人死亡。多数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具有5种症状,即:发热血小板减少症、溶血性贫血、微血管异常、肾功能异常(血尿、蛋白尿、急性肾衰)和神经系统症状(头痛、轻瘫、昏迷、间歇性谵妄)。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的治疗方法

对症支持治疗包括:饮食调节,宜以流质、量少为主,补液、保持水电平衡等非常重要。

溶血性尿毒综合症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可采用输入新鲜血浆、透析疗法、血小板减少疗法,或用素、蛋白酶抑制剂抗凝等,必要时行肾切除与肾移植。

因使用抗生素杀伤细菌后,可使细菌毒素释放增加,从而增加发生溶血性尿毒综合症的风险,而且根据对患者临床资料的研究发现,出血性肠炎为一种自限性疾病,抗生素的使用并不能够缩短病程或住院时间,因而世界卫生组织不主张使用抗生素,也不建议应用易蒙停等止泻剂。

预防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发生的措施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主要通过食物和染病人畜的排泄物传播,因此,应加强食物和水源的管理,避免经食物和水传播肠出血性大肠杆菌。人们只要严格注意个人、食品和餐具的卫生,避免病从口入,就

能有效防范EHEC病菌。

仅清洗蔬菜还不足以预防该病,为消灭病菌,加热消毒是更好的办法。蔬菜有必要在超过70摄氏度的温度条件下炖210分钟,应加强对冷冻食品的管理,防止食品被污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剩饭菜食用前要充分加热,水果要尽量洗净去皮再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