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源性肝损害
肝脏是药物在体内最主要代谢场所,这不仅因为肝脏含有其他器官难以比拟的最丰富的药酶系统,绝大多数药物在肝脏经过生物转化而被清除;而且从许多途径摄入的药物均需经过肝脏的首过效应。肝脏一方面具有解毒功能(detoxification),能将有毒物质代谢为无毒物质,另一方面也会使若干无毒的母体药物经肝脏代谢后,成为有毒的反应性中间代谢产物(简称:反应性代谢物),为增毒作用(toxicatiom) 并使肝脏首先受损。药物所致的肝病,可能是因为药物本身具有肝毒性,也可能是因为肝脏增毒作用的结果。 一、西药药源性肝损伤 药物在肝脏的代谢途径:药物在肝脏的代谢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被称为“I相反应”(phase I reaction)。是通过生物转化(或称:生物激活) 的氧化、还原和水解反应,给药物母体分子引入某种极性基团,如羟基、羧基、氨基或巯基等,改变药物的结构,从而增加母体分子的极性或水溶性,使脂溶性药物成为水溶性化合物。该水溶性化合物即为II相反应药酶作用的合适底物。第二阶段被称为“II相反应”(phase II reaction)。是使第I相中形成的代谢产物与极性配体(如葡萄糖醛酸、甘氨酸、硫酸以及谷酰胺等) 在转移酶类作用下形成共价结合,此过程进一步增加药物或其代谢物的水溶性,使其从尿或胆汁排出,并限制了肠道内的吸收。药物在I相与II相反应代谢过程中生成反应性代谢产物,常可引起肝损害。在正常情况下,反应性代谢物的生成速率与清除速率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如果生成速率增加或清除速率减慢,则可在肝内蓄积,达一定程度时,即引起肝损害。 反应性代谢物及其致肝损害作用有两种,反应性代谢物可引起肝损害,即亲电子物质及自由基。亲电子物质:是指具有捕获电子或容纳额外电子的一类化合物,在多数情况下,是依赖P450氧化生成的代谢物。其中最重要者为环氧化物(epoxideintermediates),例如芳香族化合物在氧化过程中可生成环氧化物,黄曲霉毒素B1在P450催化下也生成环氧化物。环氧化物在环氧化物水解酶催化下水解为二醇,或在还原型谷胱甘肽转移酶(GSH-S)催化下与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结合形成结合物,自胆汁、尿中排泄。当水解或结合功能缺陷时,环氧化物可在肝内蓄积,与肝细胞内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核酸)共价结合,导致下列病理改变:① 钙转运障碍:位于细胞浆膜及内质网的钙离子转运系统(Ca+ transport system) 含有半胱氨酸疏基基团,亲电子物质与该-SH基团结合,导致钙离子转运障碍,肝细胞坏死凋亡。②DNA 突变:细胞核内的DNA 也是亲电子物质的靶分子,如与其共价连接,可引起DNA 突变。例如黄曲霉素B1的环氧化物与DNA 的N一7位置上的鸟嘌呤残基结合,可诱发肝癌。③ 新抗原生成:亲电子物质与巨分子物质共价连接所形成的巨分子复合物,形成新抗原,可诱发自身免疫性肝损害。自由基(free radical)是指含有未配对( 奇数)电子的分子、原子或原子基团。自由基的连锁反应,称为氧化应激反应(oxidative stress reaction) :可引起许多大分子物质的过氧化损伤。例如:脂质过氧化可引起膜损伤:蛋白质(酶)氧化可引起钙转运障碍,氨基酸氧化可引起GSH耗竭,核酸氧化可引起DNA突变,糖氧化(免疫系统)可诱发免疫反应。 药源性肝损害的免疫机制,一些药物的肝损害仅发生在少数的服药人群中,被认为是机体的特异性反应。现己知与免疫机制有关。药物代谢产物作为半抗原,与体内大分子载体(如蛋白质、多肽及多糖等)发生不可逆性结合,形成共价结合的全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并致敏机体,发生免疫性肝损害。免疫介导性肝损害的典型例子是氟烷类麻醉剂。氟烷在肝药酶的作用下产生的代谢物是三氟乙酰氯化物。后者与肝细胞内质网中含赖氨酸残基的E一氨基多肽结合,形成新的抗原,从而激起免疫反应。从氟烷性肝病患者血清中分离到的抗体可以与多种肝内抗原作用,造成免疫性肝细胞损伤。 药物性胆汁淤积,肝内胆汁淤积是由于胆汁流障碍,胆汁不能正常流入胆管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和临床表现。胆汁主要在肝细胞形成,排入毛细胆管,再进入叶间胆管、胆管、总胆管。药物所致的瘀胆主要发生在肝细胞水平的胆汁流障碍,肝细胞是一种高度极化的上皮细胞,它的基侧膜面向肝窦,顶端膜形成毛细胆管腔,在基侧膜面与毛细胆管膜交界处有一种特殊装置,称为紧密连接,将细胞旁间隙封闭,使毛细胆管与肝窦隔开,阻止胆汁流入血流。肝细胞水平胆汁形成的过程包括:① 将血液内的胆汁酸、胆红素、卵磷酯等有机物质从肝窦进入肝细胞&。② 以上物质在肝细胞内转运。③ 胆汁通过毛细胆管排出。这些步骤的障碍,可造成肝内瘀胆,胆汁流形成的过程与肝细胞基侧膜的转运体(transporter)、肝窦Na﹢-K﹢-ATP酶、肝窦的膜流通性和毛细胆管转动体的正常功能有关。某些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可作用于上述环节,导致胆汁流障碍。如雌激素引起的药物性肝内胆汁淤积,主要作用于毛细胆管的转运体,临床上主要表现于单纯瘀胆(毛胆管性)。氯丙嗦引起的瘀胆型肝炎主要作用于肝窦的转运体、Na﹢-K﹢-ATP和膜的流通性,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瘀胆伴有肝细胞损伤和炎症(肝毛胆管性) 。常见的引起胆汁淤积的药物有:雌激素、类固醇17α取代物、酚噻嗪、口服降糖药、抗甲状腺药物、红霉素等。[1] 药源性肝损害的临床分型: 参照医学科学国际组织委员会(C IOMS) 分型标准分为3型: ALT 升高> 2 倍或R ≥5[ R: ALT超过正常值的倍数/ 碱性磷酸酶( ALP)超过正常值的倍数] 为肝细胞损伤型;ALP 升高> 2倍和R≤2为胆汁淤积型; ALT、ALP升高> 2倍和2< R< 5为混合型。急性肝损害: 酶活性升高持续不超过3个月;慢性肝损害: 酶活性升高持续超过3个月。诊断标准: 药物性肝损害的诊断标准: ① 发病前有明确的服药史;② 用药后肝功能检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或胆红素( Bil) 单项升高,而其中有一项超过正常上限的2倍;③排除甲、乙、丙、丁、戊型肝炎,巨细胞病毒性肝炎,EB 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脂肪肝等; ④排除心功能不全或其他原因所致肝功能损害;⑤ 原有病毒性肝病史或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阳性者,用药前无症状且肝功能正常。药源性肝损害一旦诊断,立即停药或减量,并予保肝药物、褪黄药物,严重过敏反应予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2] 二、中药的药源性肝损伤 由于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药导致肝损害的报道,从而引起了人们对于中药的副作用的关注。过去由于对中药的不了解,很多人误认为中药是安全无副作用的,但内经中却明确的指出中药也是有毒性的,根据药物毒性的大小将其分为:大毒,常毒,小毒,无毒等四类。 经现代毒理研究发现,历代中医书籍中认为无毒的品种,临床研究其中的一些化学成分也存在一定的肝毒性。所以进一步认识中药的毒副作用,对指导我们临床用药非常重要。例如传统的补益药、舒肝药、利胆药都可引起肝损伤,最典型的当数何首乌,近年来报道因服用何首乌及其相关制剂引起的肝损害的文章很多,传统中医所认为的补肝肾、养血、生发的上品常常在不当或过量使用时导致肝损害。另外一些舒肝药、利胆药在治疗肝胆疾病时经常使用,如柴胡、黄芩、虎杖、金钱草等也有肝损害的报道,临床不得不防。[3] 1 变态反应性肝损害: 此与机体的特异反应性有关,是药物或其代谢产物作为半抗原,与肝细胞中的大分子物质结合成半抗原—载体复合物而获得抗原性,通过免疫反应引起肝组织损伤。临床特点是发病急,多在其他过敏症状如皮疹、胃肠不适之后出现。表现为一过性肝功异常、黄疸、肝肿大等。这类药物如雷公藤、莽草、紫金牛、穿山甲、复方丹参注射液六神丸等。 ①对肝脏的一般性损害。这类中草药相当多。如长期服用桑寄生、姜半夏、蒲黄等,可出现肝区不适、肝区疼痛、肝功部分项目异常。粘膜及创面(如肛肠与口腔、烧伤) 吸收过量含鞣质的中药,如五倍子、诃子、大黄、石榴皮等,可引起肝小叶坏死等。 ②肝病性黄疸。如长期服用大黄、泽泻,或静脉滴注四季青注射液,可干扰胆红素代谢而出现黄疸。 ③中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如超量或长期服用黄药子、雷公藤、苍耳子、川楝子、蓖麻子等,即可引起中毒性肝炎而出现黄疸、肝肿大、肝区痛等症状和肝功能异常。 ④诱发肝癌。动物实验表明,含有下列成分者有可能诱发肝癌: A. 含黄樟醚: 如桂皮、花椒、大茴香、小茴香、石菖蒲、土荆芥、细辛等。B. 含N -硝基类化合物: 如青木香、马兜铃、朱砂莲、关木通、紫花茄、硝石等。C. 含鞣质: 如五倍子、诃子等。D. 含双稠吡咯啶生物碱: 如农吉利、千里光、土三七等。E. 其他: 某些动物及矿石类药。如斑蝥、蜈蚣、雄黄、砒石、黄丹等。[4] 如何避免肝病治疗中中药源性肝损害:辨证施治讲究配伍,因人而异处方宜精,需长期用药要注意疗程中给予一定的间歇期,选方用药避免盲从(在用药时应避免同时使用多种中成药或中成药与汤药同时使用,如此往往不但不能提高疗效,反而增加了肝损害的可能)中西合参选择用药:所谓中西合参,我们认为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了解现代中药药理、毒理指导临床用药。如肝病治疗中常用的一些药物,如大黄、艾叶、柴胡、川楝子、玄胡、首乌、决明子、金钱草、黄芩、龙胆草、虎杖、泽泻等已证实皆有一定的肝毒性,我们在处方时应注意防止同时或长期使用这些药物。二是防止中药和西药同时使用带来的副作用。由于中药的品种繁多、成分复杂,中药和西药的相互作用还不明确,它们的疗效是否相加不明确,但它们的副作用相加却是可能的,我们应避免多种中西药同时使用,增加肝脏负担。如在脂肪肝的治疗中降脂药与中药同时使用就极易造成肝损害,引起继发药源性肝损。取长补短发挥优势(中医在抗肝纤维化、保肝、退黄、提高晚期肝病患者的生存质量等方面皆有明确的优势,应进一步深入研究。) 加强监管提高质量。[3] [1] 邱雄, 唐力, 周祥慧. 药源性肝损害185例临床分析[J].四川医学,2010,,31(2):207-208 [2]杜建霞, 沈玲. 170例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分析[J].中国药房,2008, 19 (2) :138- 139 |
[3] 夏军权, 奚肇宏. 肝病治疗的中药药源性肝损害的预防[J].中华全科医学,2010,10(8),1287 [4] 胡锡琴. 对中草药引起药源性肝损害的分析[J].陕西中医,2002,23(9),837 (荐稿:奚宝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