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园地
路径导航: 首页 >>党建园地 >>我敬我业

党建园地

用心做起,真诚相待——《生命的故事》征文

来源:神经与精神科 作者:任舒韵 本页责编:李春慧,原驰
医学的本质是人学。《生命的故事》征文活动是在中华文化的背景下,通过讲故事,从医学人文的视角,构建一个关于健康、疾病、死亡医学场景,促进医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和思考,在感动和被感动中,引发医患双方的反思和内省,增强医患双方的共情力,促进医患双方的心灵沟通,创建医患双方的和谐关系。

印度诗人泰戈尔曾说“与人相处,最大的距离莫过于近在咫尺却远如天涯”,这是一种“心的距离”。德国作曲家贝多芬说:“我愿证明,凡是行为善良与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难。”的确,作为担此患难的护士来说,真诚是工作当中不可或缺的,是真正走进患者内心世界的通道,从而了解他们、帮助他们。然而,一直以来护患相处却经常出现“相识容易,相处难”的尴尬局面。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随着优质护理服务在我科的蓬勃开展,我们从内心真正认识到开展优质服务的重要意义,把优质服务作为护士的天职,用真诚去对待每一位病人,拉近与病人“心的距离”。

神经内科患者一入院,责任护士就会热心地介绍病房、主管医生、同病房病友等情况以及用餐、打水,洗漱等程序,一切极为自然,转瞬间患者的陌生感消失,拉近了护患距离。清晨,病床前护士一声轻柔地问候“昨晚睡得好吗?今天看起来气色不错!”如此亲人般的关切带给患者们怎样的感动!输液了,护士详细地告诉患者每一瓶药水的功效和使用目的,患者心中的茫然消除了。检查前,护士把检查的目的、配合等注意事项一一告知,患者内心的恐惧不见了。贴心的言行让患者和家属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感慨动容之间,心的距离已经不远了。病房里,护士们愉快地在自己的责任病人床前,或开心交谈,或做细心的相关知识指导,或给予体贴的梳头……这一切使护患之间少了隔阂,多了亲切。

在病人多、护士少的情况下,大家加强了晨晚间护理,提高了服务质量,病人满意度大大提高。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优质服务仅仅停留在“门好进,脸好看,话好听”这种表面的层次是远远不够的,要关注服务对象的感受,加强护患之间的沟通,通过具体的行为举止把你的欢迎之意、尊敬之意、热情之意传递给病人,才能让病人真正感受到我们的医护服务,品味出我们的优质所在。

前不久,住进来一位中年男性脑梗塞患者,刚来的时候患者左侧肢体力弱,身上也找不到任何可以证明身份的东西,后来好不容易找到了她的女儿,可能因为一些原因,女儿说了句“如果他死了我来收尸”的话就走了,就这样,他成了我们科里的真正的三不管患者,这也就意味着他的日常生活都需要责护来做。

起初,不知道怎么样跟他沟通,常常因为帮他干活挨骂,后来一点点发现原来他也不是不容易相处的人,慢慢的,帮他打水、买饭后还能对我说句谢谢,甚至在帮他倒完尿壶后他还会感觉不好意思。日子一天天过去了,他的病恢复得也很好,很快他出院了,走的时候郑重其事地给我们鞠了一躬,动情地说:“也许是上天善待我,不,更是你们的细心、耐心及关心使我恢复地如此好!”虽然当时很惊讶,但是后来我感到非常的欣慰。正所谓,发出什么声音就会有什么样的回声。尽管身体累了、乏了,但内心却很充实。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相互的,如果我能真心实意地对待患者,相信他们一定可以感受得到。

神话中天使的美丽在于她的圣洁与善良,而我认为,被称为“白衣天使”的护士们的美丽在于真诚地助人为乐。在当今护理工作中,我们的各项护理工作都面临着新的环境、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要想塑造新时代护士的新形象就应该从心开始,从心做起!

比起冷漠,人们更希望看到的是医务工作者那张被蒙在白色口罩后面真诚的笑脸;比起功利,人们更希望得到的是“白衣天使”无私热情的帮助。护士真诚的付出是开启患者心门的密码,患者满意的微笑温暖着我们,患者康复的笑声激励着我们,我们有信心将优质护理服务继续做得更好。

(荐稿:苏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