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园地
路径导航: 首页 >>党建园地 >>我敬我业

党建园地

行医感悟——《生命的故事》征文

来源:心血管内科 作者:关 付 本页责编:李春慧,原驰
医学的本质是人学。《生命的故事》征文活动是在中华文化的背景下,通过讲故事,从医学人文的视角,构建一个关于健康、疾病、死亡医学场景,促进医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和思考,在感动和被感动中,引发医患双方的反思和内省,增强医患双方的共情力,促进医患双方的心灵沟通,创建医患双方的和谐关系。

现代医学起源于生物医学模式。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和疾病谱的变化,人们逐渐认识到原有医学模式的不足,提出了现代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其强调关心病人,关注社会,注重技术与服务的共同提高,为现代医学开拓了广阔的空间,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拓展了医学的境界。

提及心内科医生,大家想到的是随时出现的心跳骤停,突然发生的急救程序,为病人电击除颤的医护人员,报警不断的心电监护系统……。回想起住院医师培训的第一年,我几乎每天在紧张的心理作战中度过。

最担心的是突发心脏事件,因为它们就像一次次的考试,不断考验着我们在生命面临边缘时的实际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紧张的心态逐渐变成随机应变的沉稳。但是,一件事让我猛然发现,在做一名优秀医生的路上,自己还要走很远很远。

那是一个秋天的中午,我在值班,住院部的护士送上来一位40岁的女病人,客观的讲,她很漂亮,但表情焦虑的她,让我联想到了“病西施”。旁边是她的丈夫,一位体面的中年男士,边帮着推轮椅,边不停安慰她:“没事的,住院了,在心内科好好查查,放心吧。”通过详细的问诊、查体,我得知她上午在我们医院体检中心做常规体检,心电图发现“异常Q波”,加上自诉间断心前区憋闷感,建议入院详细检查。

经过一系列入院检查,结果并未发现异常。但我们发现,每当她自诉胸闷不适时,伴随而来的是焦虑无比的表情,四肢的不自主抖动,和委屈无比的眼泪,而心电监测和查体的客观指标,除了心率偏快一些,没有任何异常。通常这样的情况发生后,值班医生及时来到她身边,详细地跟她讲明所有检查没有见到任何异常,并及时进行心理安慰,加上患者丈夫的细心开导,或者有时她与自己的五岁儿子通几分钟电话,都可以逐渐好转。

经过详细排查,她患的是心脏神经官能症。科主任查房时细心地向她解释了心电图非特异性Q波的原因,不乏专业性又不失教育性。但她的表现让大家失望,有时候相信,开心的笑容让我们觉得她已经好了,有时候又坚决不信,认为医生和家人都在骗她,其实自己患的心脏病非常重,随时可能死去。她甚至在病房里自己写好了遗书,交代老公照顾好儿子。我们每一级医生,都觉得这样的病人很“头疼”。但我们深知,既然患者托付给医生的是健康和性命,医生必须回馈以信任和责任,不能懈怠。

通过应用心理疗法结合心理卫生科的会诊用药,我们开始对她进行治疗。每一级医师在每次查房的时候,都像朋友那样和她聊天,而不是对她进行体格检查以及谈论病情,她对我们逐渐从一种医患关系转变为熟识的朋友,逐渐敞开心扉把心中的焦虑不安向我们诉说。慢慢的,我们了解到了一位中年职场女性工作任务之重、家庭生活之繁、个人发展之担忧等等。

记得那段时间里,每天医护人员交班都会写到她:请值班医生注意心理安慰,观察情绪变化,在确认没有器质性异常的情况下,尽量与她进行温馨的对话,防止自杀倾向、要求家属陪住避免独处等等。经过大家半个多月的共同努力,终于,她出院了,带着真诚的微笑。

虽然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她需要继续服用一些抗焦虑和辅助睡眠的药物,也会间断有一些不适,会随时给我们打电话,但每一位接电话的医生和护士都是充满耐心地进行热情开导和细心解答。渐渐的,她来医院开药的频率低了,给医生打“求救电话”或发“咨询短信”的次数少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她从我们的工作中消失了。

但就在去年的感恩节,我意外接到她的电话。她问杨主任可好、贾医生可好、唐大夫可好、王护士长可好……她记得我们每一个人。她还向我讲了近况,工作上晋升了、家庭和睦、孩子已经上小学二年级了。她说自己刚刚从澳大利亚出差回来,捎了点东西要送过来,我婉言谢绝。

在回家的路上,她发来短消息:“感恩节的时候应该说些感恩的话,没有你们的细心和耐心,我不会继续坚持下去,也不会有健康和幸福,真心谢谢你们。”

我心里暖暖的,很欣慰,回复:“您的健康快乐是我们收到的最好礼物,也谢谢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