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次拥抱——《生命的故事》征文
来源:急诊科 作者:徐 婷 本页责编:李春慧,原驰
阅读:
|
|
|
医学的本质是人学。《生命的故事》征文活动是在中华文化的背景下,通过讲故事,从医学人文的视角,构建一个关于健康、疾病、死亡医学场景,促进医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和思考,在感动和被感动中,引发医患双方的反思和内省,增强医患双方的共情力,促进医患双方的心灵沟通,创建医患双方的和谐关系。 | |
|
|
作为一名医生,我们似乎注定频繁地见证死亡。影视作品中,几乎千篇一律的画面,一边是患者冰冷的身体,哭天抢地悲痛欲绝的家属,一边是医生面无表情地说着“我们已经尽力了。”这似乎为许多人增加了指责医生冷酷无情的口实。我不能否定这种现象的存在,但也许,事实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样不堪。
记得一次,一位曾多次住院的老病人再次陷入昏迷,我们预感她已经时日无多,身心的折磨令老人早已疲惫不堪,例行询问家属,告知病情。多年的陪伴使他们对老人的病痛感同身受,对即将发生的结局做好了准备。我理解他们的不舍,也佩服他们的理智,但当亲耳听到“放弃”这两个字的时候,还是有些心痛。
随着呼吸愈来愈弱,面色愈来愈差,指尖愈来愈冷,我知道已经到了分别的时刻,我明白她需要家人的陪伴,亲情的慰藉。打开门,老人的儿子冲进病房,他无助的目光,慌乱的脚步,再次令我感叹他们母子连心,情意相通。他弯下腰,轻轻托起母亲的脸颊,焦急的呼唤,渴望得到哪怕一声回答!然而,终于是不能实现的奢求。他只有深深地拥抱,最后一次,用体温送送母亲……
闭上眼,脸贴脸……至亲至爱,生死相隔,这一刻,温暖而凄凉。我背过脸假装整理病历,眼睛努力地望向天花板,我不能让眼泪决堤而下,这不是我可以脆弱的时候,还有太多事等着我。及时地整理医嘱,指挥护士联系停尸房,目送病人离开,安慰家属,帮助他们办理手续……做好所有的事后,我长长地舒了口气,一瞬间,觉得好累,似乎自己刚刚大病了一场。 我想死亡是大多数人不愿提及的字眼,他似乎总是与痛苦、恐惧、分离……这些不幸紧紧相连,密不可分。自古以来,人们总是想尽办法诠释死亡,但似乎并不成功。虽然我们清楚的了解死亡不可避免,但内心深处却总是期望生命能长久些、再长久些。每当我亲眼目睹死亡的过程,都不由自主地陷入一种矛盾,生还是死,究竟哪个更有意义?有时候,看到病人亲属绝望的目光,苦楚的眼泪,我希望我能妙手回春,化身为神灵,上演起死回生的奇迹,以平复他们失去亲人的痛苦。但也有时候,凝望病人被病魔折磨的羸弱的躯干,行将崩溃的灵魂,我希望有天使出现,能尽早结束这人世的煎熬,引领他们步入天堂。孔子云“未知生,焉知死”,我不能洞悉死亡的真谛,只希望提醒世人,死亡,可以换一种方式面对。
(荐稿:秋爽)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