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园地

离退生活

盐的故事——《心念党 诉感恩》系列

来源:离退休办公室 作者:杨景水 本页责编:高璐,原驰

在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之际,我想起了那远去的物质极度匮乏的革命战争年代。在那样的艰苦条件下,人民解放军的医务工作者们是怎样完成对战争的卫生保障的?是用什么救治伤员的?面对今日优越的医疗条件,我不禁想起了这些盐的故事,使我久久不能忘怀。

1947年,我在晋察冀白求恩医科大学学习,当进入临床实习时,接触最多的是由前线转下来的开放性骨折的伤员。每次换药,解开伤口,敷料和绷带上都渗满了脓汁。那时,抗菌特效药青霉素虽已问世,但只在大城市才有,解放区是绝对没有的,老师只是在课堂上讲讲而已。不仅如此,就是在外科领域普遍使用的雷夫奴尔也极少。给伤员换药,所能广泛使用的只有用食盐配制的无菌生理盐水。伤口冲洗用它,创面外敷用它,深部伤口的引流紗条也用它。老师对我们说:生理盐水与人体组织的渗透压相当,用生理盐水湿敷伤口,可以改善创面细胞的代谢,抵御细菌的侵袭,便于炎症消退和创面愈合。后来,随着前方战争的不断胜利,战利品不断丰富,雷夫奴尔逐渐多了起来,生理盐水的疗效自然就相形见绌了。然而,当初,它确实治好了无计其数的伤员,使他们得以重返前线。解放区医护人员在物质匮乏的困难条件下,就地取材,创造性地用生理盐水疗伤,这种困难压不倒的顽强意志,独具匠心的聪明才智和无往不胜的革命精神,至今让我久久难以忘怀!每当我从影视屏幕上看到战争年代战士们冲锋陷阵持枪跃进的画面,生理盐水疗伤的功绩就浮现在我的眼前!

人说“物以稀为贵”,我说物以实用为贵。盐不就是这样吗?如果物到了“稀”的时候,人才知其贵,那将会是怎样的呢?

1949年建国前夕,我所在的华北军区第四后方医院五分院由山东调往廊坊休整。我们步行到石德线一个小火车站登上火车。但火车走走停停,没有准点,车上没有饭吃,炊事班也不能在车上做饭。沿途各站都还没有正式运营。当时的物质条件比1947年好多了,一上车每人发了二斤饼干。同志们都咧着嘴笑,有人说:“这回好啦,行军不再啃馒头干了!”“这可是鸟枪换了炮了!”“这还不明白,中华人民共和国就要建立了,犒劳犒劳咱们呗!”我拿出一块饼干放进嘴里,甜甜的,又酥又脆,比馒头干好吃多了!心想,这该轮到我们解解馋了。但没料到,等第三顿、第四顿再吃,这饼干的滋味就大不相同了,到了嘴里,即使用水就着也难以下咽,有人还直恶心!就这样,经过两天一夜的旅程,虽说两条腿没走路,但却感到全身疲惫不堪。到达目的地时天巳漆黑,来不及做饭了,炊事班顾不得休息,煮了一大锅菜汤,每人来了一碗。啊,那个香呀!其实,碗里只漂着几片小小的菜叶,连个油星儿都没有。为什么那么香呢?人们都明白:因为两天没有吃盐了。于是,有人不禁感叹道:“莫怪人们传说,当年红军在恶劣环境下坚持斗争没有盐吃的那个滋味有多苦!”“是啊,看来没有盐是不行的!”

六十多年过去了,这场面,这情景,连同用生理盐水疗伤之事,又在我的脑际中激荡。我想,这些盐的故事,今天看来似乎微不足道,但它确确实实是那段历史——我们伟大的人民共和国诞生之前那漫长的艰苦岁月里,老一辈革命者们,为了共和国大厦的建立,披荆斩棘,前赴后继,从困难走向胜利的历史见证。在物质充裕,生活优越的今天,有多少人还能铭记或还愿意铭记那段历史?使人揪心啊!但饮水思源,总还是做人不可忘记的一条准则吧!列宁说过:“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呀!

(荐稿:曾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