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医指南
路径导航: 首页 >>就医指南 >>病友之声

就医指南

我看到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记录在世纪坛医院的真实体验之二

发表日期:2012-11-30 来源:一位热心患者 本页责编:王占荣,原驰

我在四、五家医院住院手术过,从文化大革命中期到改革开放几十年的今天,见证了医院硬件设施的巨大变化,但是医院整体环境和医疗服务却无法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曾经在法国有一次看病的经历,我一直觉得在人口众多的中国,在公立医院享受西方式医疗待遇只能是在梦境里。当我来到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病房区,真有进入梦境的感觉。也许这几年我见少识少,我印象中的病房区,楼道里永远有三三俩俩的护工在聊天,病房内总是有挤来挤去的探视家属,病人调养最需要的安静环境,往往夜晚10点还难以形成。眼前的安静走廊,让我以为走错了地方:这里有住院病人吗?实际病房是满员的,我就是加床。呈现在眼前的是洁净和明亮的病区,那是只有在影视剧中见过的十分养眼的环境。

那么护士们,我们更关心的白衣天使又是怎样的呢?只见她们分头忙着手里的工作,有条不紊,尽可能的轻手轻脚,再看她们的眼神和表情,我不知道用什么字词来形容,写到这我只好停住笔来思考,我终于想到了一个最贴切的字:“暖”。我是一个怕严冬,怕空调冷风,更怕在医院遇到冷面孔的人,在这里让我体会到了温暖。很快我被护士连媛戴上了一个防水的纸质手环,这是一个身份标志,防止出现差错和混淆,让你产生了被认同的踏实感。这是我从未见过的第一次,这种第一次的感受还有很多很多……,我的床位还没有腾空,护士已经叫我打点滴了,开始手术前的消炎,我被安置在处置室的椅子上先做皮试。我只见过手术后点滴消炎,第一次在手术前点滴消炎,为的是能够停止口服消炎药,让肠胃得到必要的休养调节。再一个第一次是这样的,漂亮小护士梁塽给我扎针,就听她叫了声:“哎呀,扎鼓了。”然后向我道歉并让我按住针口的棉花,转身她去搬救兵了。我觉得她这么年轻,这么率真,这么懂事有礼貌,这么自然的表现,只能说明她工作在一个温暖的互助的包容的大家庭中,完全不必担心有人讽刺嘲笑看笑话。

不出所料,马上来了一个较她年长点的护士,一边扎针一边说,近来针头老出问题,我常常也得扎两次的。我愿意相信她的话,质量问题是国家的顽疾之一,我也认可她也许在说谎,因为这就叫善意的谎言。我没有为挨了两针而懊恼,因为我太清楚一个新人一个年轻护士需要的不只是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更需要的是周围群体的理解、鼓励和激励。

我们学校的老师在年轻时有哪一个没发生过被学生轰下讲台的危机,好教师、好医生、好护士之所以仍在自己的岗位上奉献,因为他们承受住了各种考验并一步步成长起来。现在医患关系紧张,动不动发生打骂医护人员的恶劣事件,引起了绝大多数老百姓的愤慨。换位思考一下,如果病患和家属动不动就冲他们发狠发威,你有个漂亮的女儿会愿意让她去当护士吗?谁都不想当护士,当你我生病了,白衣天使会飞到你身边吗?我们应当做留住白衣天使的包容者,而不能做让她们伤心让她们飞走的愚昧者。

第二天这个漂亮的小护士来送药,张口先向我道歉说,昨天没把针扎好,对不起啊!我反被弄得不好意思了。扎不好针的护士我见多了,这是常见的事,每个病人的血管,每次使用的器械,护士的熟练程度都不同,但开口道歉的我以为不多,道歉两次的我从未见过。我想告诉你和所有的年轻护士,千万别这么自责,不用道歉两次,我们病患者受用不起,你们的辛苦已经让家长辈分的我十分心疼了。

还有两个护士我要向她们表示歉意并向她们表示感谢。手术后我仍处于半晕半迷糊状态,口腔上颚及嗓子火烧火燎的疼,也憋不住尿了,垫放的坐便器我又不习惯,家人去买的“尿不湿”迟迟拿不来,我就狂喊“尿不湿”不止,尹凌雪护士一个劲劝我等,但我根本等不及了,只见这位职业素养极高的护士果断的将我身上安插的管线拔掉,让人举着点滴液,扶我起来让我去卫生间,我因为身上一丝不挂坚决不从,她一边安慰说屋里全是女的,一边利落的让我搂着她的脖子半抱半拖的进了卫生间,我顿时完成了最难忘的“方便”。这个护士又按住要起身的我,适时为我穿上了裤子,她仅仅是怕我不好意思吗?我可不傻,她是怕我着凉,怕我感冒。这是一种只有对亲人才能表现出来的关爱,却不是任何一个亲属都能适时和及时表现出来的关爱,我佩服她的果敢,崇敬她的关爱,后来我回忆起她正是那个唯一对我严厉过的护士(后续)。

另一个护士王茜,被我撕扯过,真是对不起。我这个手术相当痛苦,它没有缝合口,创面全是开发式的,止疼不能间断,否则你会有生不如死的感觉。上次手术我的止疼中断后,我曾央求儿子先找棍子把我打晕,根本等不及取来止痛药并发挥效力。有过上次的教训,尤其对一个倍受头疼折磨数年的年过半百之人,我生怕再次出现中断止疼的惨景,估算出止痛药快失效了,我拽住护士要求加用止痛药,她说得遵医嘱,不能随便加。(按规章制度办事完全正确)我开始狂哭乱叫拼命撕扯她的护士服,她没有发火,劝我别哭别激动,否则伤口更疼,并说一定向大夫反映。白大夫被叫来后,解释不方便再点滴止疼了,可以用口服药止疼,但要以不伤害肠胃为前提,最好用过去吃过的。我立即服用了常用的备份的止痛药。我的一场危机解决了,却委屈了一位讲原则讲道理的好护士。

我开始介绍过,这里见不到三三两两聊天的护工,住进病房才发现,这里就没有护工。但是护工的事情我还得说。住院第一天我就向护士长石增霞提出两点要求,一是希望住单间,二是要请护工,目的是一致的,只求有个安静的养病和休息的空间,尽量不麻烦亲属来探视和照顾,第一个要求被告知得排队等,第二个要求护士长认为完全不必要,我说这是家人的要求,否则他们不放心。护士长说,护工不太好找,但是你放心,就是找不到护工,我们的护士和同房间的病人及家属都会搭把手的。从第一印象起我已经对这个团队产生了信任,我相信护士长讲的决不是空话。那么楼道里为什么也见不到咋咋呼呼、来来往往的病人家属呢?这是由世纪坛医院整体大环境和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小环境所决定的。

首先世纪坛医院有严格的探视制度,非探视时间很难见到各等闲散人员。其次我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病区见证了执行这个制度的力度。我的两个病友全是70多岁的老年人,她们都有家属探视证——家属可以在非探视时间进入病区,我也去申请,被王茜护士微笑着拒绝了,因为探视证只发给岁数较大或的确需要特殊照顾的病人,并不是人人有份。我并没有为自己没有得到探视证而懊恼,良好的休养环境就是这么形成的。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写在纸上的规章制度,却看不到被执行的踪影。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病区,我看到了一次次严格执行规章制度的表现。比如这里的开水炉是锁着的,因为会有专人负责每天为每个病人送开水两次,如果你有额外的开水需求,可以向护士申请开锁用水。这是我见到的又一个第一次,病人自己打开水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放开使用开水不符合绿色环保理念,在这个病区我不断地被教育被提升。

我是手术前两天住进病房的,有许多物品没带来被准假回家取,前提是写假条并保证按时返回,我以想好好休息为由申请在家留宿,被顺利准假。我忘不了漂亮的小护士梁塽的重要提示:夜间12点以后禁止吃喝;明早憋尿6点半返回时留尿送检,空腹抽血(职业素养到位)。手术前的那晚我满以为仍能顺利准假,却被尹凌雪护士坚决拒绝,按制度规定,手术前夜禁止在院外留宿,我只被允许回家洗澡然后返回,后来发生的事情让我切身体会到这个规定的好处。当晚回到病房,病友让我去护士站,薛文婧护士发给我一支开塞露,这可不是什么新药,绝代多数老百姓都知道,但是要求病人术前之夜使用,是我这个经历过6次手术的人第一次经历,护士要求9点之后使用并将结果反馈,我用后,体内污物基本被清除干净并告知了护士,我在想这样进行手术是多么好的一种身体状态呀。这个规定和方法是世纪坛医院独有、独创的,还是已经在北京市各大医院普及了呢?呼吁相关权威人士给以论证,决定是否应当推广。当然术前之夜不许离开医院的好处还有很多,起码安全,合理等等,我没有资格阐述准确和全面。

下面的一段是我丈夫的描述,因为是本人经历的,我转述如下:手术结束后我被推回病房(还没有完全从麻醉状态中清醒),立即冲过来几位护士,熟练、快速、准确的安插各种管线,井井有条互不冲突,把军人出身的丈夫看得目瞪口呆,他可不是第一次看到我从手术室回病房,他说这时的护士完全变成了训练有素快速进入临阵状态的军人。请护士长把2012年11月2日中午12点左右当班的护士给予口头表扬,并带我们夫妇向她们表示敬意。

人性化服务的体现。手术后一连两天两夜我无法休息和入睡,邻床做化疗的病人鼾声如雷,还不时的剧咳咯痰,终于我和护工完全崩溃了。当晚我到护士站坚决要求为我找个清静的地方睡觉,张楠护士四处寻找,实在无法满足,她建议让家人开车接我回家明早7点前返回。我从未有这个奢想,又一次被感动了,制度是死的,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病人的利益和需要才是第一位的,那一夜我在家美美睡了术后第一觉,护工在阳台也睡得香极了。

自从结婚以来,我一直和公公婆婆住在一起,婆婆身体好的连医院都没有去过,她来医院的经历全是因为婚后我的几次手术。她到过不同的医院,不同的病区探视过我,见过八人间、六人间、三人间的病房。除了这次在北京世纪坛医院以外,从没见过带独立卫生间并有大阳台加晾衣杆的病房(还可以买卡在病房卫生间洗热水澡),以前婆婆觉得我在那样差的地方养病太委屈,太可怜了,唯独这次探视,让80多岁的婆婆发出不由自主地赞叹:“这里真不错啊。就是小了点。”可是作为有过7次手术经历的我来说,对这里的环境条件已经相当知足了。

下面我想说说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几位大夫:首先是周晓红医生,她肯定是个南方人,秀秀气气的,一口江南侬语很好听,她在门诊接诊时讲的两点,让我印象深刻并产生了对她的敬意。一是说任何疾病能不做手术尽量不做,因为任何手术都存在一定的风险(这是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遇到的第二个不盲目主张手术的大夫)。二是说如果非得手术,我们科有三位大夫,都有做你这种手术的丰富经验,你可以在他们出门诊时咨询和选择。老话我们听多了,同行是冤家,但是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我看到的尽是团结、美好、和谐和互助,这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团队。其次我想说的是个相对年轻的医生姬魏,也是在门诊,看他年轻我先入为主的产生出不信任,因此当他向我介绍一种耗时两到三个月的保守治疗方法时(又见到一个不盲目主张手术的大夫),我只是表面答应并没有坚决执行,后来病情反复我又来到门诊,祈祷别让我面对姬大夫,命运偏偏对我开玩笑,电脑把我排在姬大夫名下,我继续祈祷别被他认出来,谁知他脑子太好了,一眼认出我并下结论:没有坚持用药吧!我真有点无地自容,但他没有讥讽我,主张继续保守治疗,并告诉我效果肯定不如上次,因为失去了时机。这次经历让我悟出一个道理,不能简单的用年龄做评判,以后我还要介绍两个其它科室的年轻大夫,这些年轻人的表现坚定着我的悟性。最后想说说谢洪大夫,其实她与我并没有直接的交集,但是她的作为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芒和白衣天使的风范。我的邻床是个77岁的陕北农民,做鼻部放疗,我住院期间几乎天天可以见到这个有南方口音和大大眼睛的大夫来看望陕北大娘,而且经常向她和亲属反复强调一些琐碎的东西,正是这种如此认真,不怕重复的表现感动了我,一定要吃,尽可能的吃;吃有营养的,好吞咽的;要多喝水,她想喝啥就给她喝啥;一定要多活动,多走动,别老躺着;她的状况会越来越差,家属要有思想准备……,谢大夫的表现折射的是整个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平等对待病人的医学精神。护士长看到老人的女儿和儿媳在外租房,一日三餐给老人送可口的饭食,还要陪老人化疗,特批了两张探视证。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魏主任我会在整个文章的后边涉及,这里想向你们提点建议,我是个近视眼,又不大习惯斜视,直到出院前一天才无意中看到东墙上的蓝本。如果一开始有提示让阅读就好了,我不至于让护工每天外出两次去买冰棍了(这里允许合理使用冰箱),也不会心疼护工吃凉馒头了(我相信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不会禁止护工合理使用微波炉)。

我的整篇文章是在术后第三天开始写的,一直到出院的那天上午完成。护士们惊叹我写东西的能力,其实是有感而发,你们用行动给我提供素材,白大夫的医术和你们的护理让我迅速的恢复,写东西其实也是疗伤的方式之一(术后伤),我内心充满着感激和幸福,痛并快乐着!住院时的一个晚上我在走廊活动慢走,老远看到一个时尚女郎,披肩卷发,短裙长靴,我的眼睛一直没有离开她,走到近处才发现她是护士长。我想起了一位哲人的话,内心感到幸福的人才会注重外表的时尚美丽,我祝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所有医务人员在护士长的引领下,尽情的装扮自己,幸福永远,青春永驻。

下面我要介绍理疗科和中医正骨科了。

(荐稿:宣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