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北京世纪坛医院重症监护室全体医护人员
金秋十月,在北京这个最美好的季节里,北京世纪坛医院重症监护室的医生、护士们,为患者陆运祥送来了蛋糕和面条,以对新华社这位老新闻工作者七十五岁生日表示衷心祝福!
当家属来探视得知这一情况,非常感动:“真没想到啊!医护人员如此细心,按照阳历提前为陆运祥过了生日。”
按照传统,亲人们于阳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当天,又送来了蛋糕。闻讯监护室主任、主治大夫、护士长和护士等都来了。他们围在陆运祥病榻旁,祝他生日快乐,静心养病,还和他合影留念。虽然陆运祥已不能说话,可从那不停开合的嘴唇,可以想见他正在表达激动的心情。
三个多月前,陆运祥到世纪坛医院就医后,突发心脏病,摔倒在医院门日。他立即被送入急诊室,由于抢救及时,措施得当,手术成功。但因患者颈髓受伤,损伤部位以下肢体、四肢都不能活动,同时呼吸肌肉也受损很严重,只能靠呼吸机帮助呼吸。很快陆运祥被转至重症监护室。经过近三个月精心治疗,患者病情稳定,维持至今。
几乎每天我们家属都会来探视,每次都能看到医护人员认真地工作。主任、大夫和护士会热情介绍陆运祥的病情和医治隋祝,井倾听我们的意见和建议。而且常劝慰着:“请放心,我们会尽全力的!”这些话语,慰藉着家属焦虑的心绪。听着大夫、护士一声声亲切地呼唤“陆爷爷!爷爷!”我们感到非常温暖。
看着陆运祥安卧于病榻,脸色不错,干干净净。而且在这病人较为集中的重症监护室,没有异味,清洁整齐。我们就能想到,医护人员为此付出了多少辛勤的劳动。没有他们精心治疗,周到护理,没有他们经常为患者翻身、擦洗,陆运祥不可能保持如今这种状态的,家属的感谢真是难以用言语表达!
长时间卧床,又不能说话,陆运祥不免烦躁,有时还发脾气,从心理上不能很好地与医护人员配合治疗。遇到这种情况,医护人员便耐心做工作,并及时与家属沟通,共同帮助患者解除心理障碍,平服心绪。经过一个阶段磨合,特别是医护人员的热忱,使陆运祥也有所感受。他情绪逐渐稳定,不太抗拒,也能配合治疗了。
听住院医生甄洁介绍,由于重症监护室多是突发性的重病患者,所以多为抢救性治疗。因而,要求在此工作的医护人员,特别需要具备团队精神,团队意识。他们应急能力要强,精神状态要好,表现得要更有活力。并说党支部和团支部的书记,恰巧都在他们科室工作,而且医护人员大多数都是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我们深知,这正是重症监护室之所以形成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崇高风尚的重要原因。
“病人,病人,首先是人。”这是监护室陈主任经常说的一句话。这种“以人为本”的宗旨,这种“崇尚生命”的境界,成为重症监护室医护人员追寻的目标。这就是他们对患者关怀,对生命敬畏的具体表现。
听闻陆运祥是新华社资深摄影记者、编辑,曾长期在国外采访、拍摄、撰写了大量新闻图片与文章,还著有《英国纪行》等书,医护人员对他更多了一份敬仰与尊重。相处时日一长,对陆运祥也增添了一份情感。正是怀着这种天使般的心态,他们从事着救死扶伤的事业,怎能不令我们家属对他们表示诚挚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亲人们曾问陆运祥:“住在这里满不满意?”他点点头。
“大夫、护士好不好?”他再次点点头。
北京世纪坛医院,我们放心!
这里的医护人员,我们信任!
患者妻子及儿孙辈
2012年11月3日
(荐稿:石晓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