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园地
路径导航: 首页 >>党建园地 >>读书感悟

党建园地

医生的时间都去哪了?——北京世纪坛医院体验记

来源:党委办公室 作者:尚津伊 本页责编:高璐,原驰

今年7月,我参加了北京市医院管理局2014年“相约守护”互换体验季活动,在北京世纪坛医院跟随消化内科主任吴静医生体验了一天的门诊工作。作为一名零距离的“旁观者”,我深深感受到医生的辛劳和无奈。因为从前去医院,都是以患者或患者家属的身份与医生交流,而这一次,我不是患者,是医生的同伴,是她一整天日常工作的“搭档”。

作为一个普通人,怎样看待医学才是理性的?理性的态度又有多难?

一位面带愠色的中年人拿着几盒药问吴医生:“这是前天在你们门诊给开的药,挂普通号的大夫给我开的。我一个朋友是开药店的,说这药都是10年前就有的老药了,怎么不给我开新出的药?”吴医生耐心地向他解释,用什么样的药还是在于患者的具体病情,这和该药品的研发时间无关。患者将信将疑地点了点头,但还是想要再开点“新药”……

一位憔悴的阿姨从包里拿出几张手写的中药方和偏方、一瓶包装花哨的保健品、一盒口香糖,一起交给吴医生后恳求着问她:“这个有用吗?吃了这个能不能好一点?”她患病后饱受食道反流、便秘等症状的折磨,需要每日服药来控制症状和治疗。一段时间后她的病情明显好转,但她却不希望天天都离不开药片,开始停药并寄希望于偏方、保健品等那些东西,导致病情加重,如今的她依然不甘心自己得过天天吃药的日子,继续不断寻找非处方的“灵丹妙药”……吴医生只能心理疏导般地告诉她,按照处方准时规律地服药,调整好心态、控制好饮食才是治疗的关键。

这一天,像那位先生一样对医生表示怀疑,而“求教”于亲友团甚至是百度谷歌的患者并不止一位;像那位阿姨一样自辟蹊径,自诊自疗过的患者也不止一位。一上午30多位患者带着各种病痛与疑惑来到吴医生面前,毫不夸张地说,吴医生连一口水都来不及喝,一次厕所都没空去。我沉思:作为一个普通人,怎样看待医学才是理性的?理性的态度又有多难?如果你生病了,请相信医生。面对疾病,医生是你的守护者,也是你最靠谱的战友。

谁来告诉大家,有些问题不该让医生来解决?

“大夫,我想歇7天。假条怎么才3天啊,我想多休几天。”这位患者已经为了自己的病假条上多几天足足“磨”了吴医生至少五分钟。“你的症状你的病,只能开3天的病休。”虽然吴医生已说明原因,但这位患者仍然不肯离开,而诊室的门已经被焦急等待着的人拉开了。5分钟对于这位患者来说也许只是很短时间,可对于三甲医院门诊来讲,如果这5分钟用来问诊病情,可以为医生对患者的治疗提供出非常有意义的信息。我感慨:门诊楼里没有什么比时间更宝贵,这种与医学无关的事情,就别来麻烦医生了。

一位患者刚刚坐下,还没有说完自己的病情。一位愤怒的中年阿姨冲了进来, “我明明是9号,怎么到现在还没叫我进来?”可她的挂号条上赫然印着23号。“阿姨,您在网上挂号和门诊取号的排序不是一回事,得以您在挂号处取号的顺序为准。”“怎么就不是一回事?凭什么不是一回事?你们这医院怎么搞的?……”她的声音又快又响。她不知道,这样的问题不该让医生来解决。

呼唤信息化

一个患者讲着难懂的方言,带着家乡医院的化验单和x线片等大堆材料。对于吴医生讲的普通话,他也是似懂非懂。在经过了极不顺畅的交流后,吴医生从患者手中拿过那一叠化验单和片子,仔细地翻阅起来。吴医生让他去做一项检查,虽然他之前做过,但由于之前影片图像的清晰度不够,还是只得再去做了。望着他的背影,我在想,如果国内尽快建立一个发达的,录入患者在各级医院的各种检查和诊断结果的信息网,并配备精准的检索系统。那么,全国各地的医生们了解患者的病史更方便,患者即使异地就医也无需抱着一堆“资料”跑来跑去了。此外,多个地区近期正在加快推进医学影像检查互认工作,前提之一就是涉及的影像资料应做到检查过程规范、拍摄部位正确完整、影片图像清晰、质量可靠等。而这对基层医院检查设备的条件和使用人员的业务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总而言之,“时间就是生命”这句话用在医生们身上再合适不过。在参加这一天的体验之前,我只感觉到医生很忙碌。而这次体验,让我更真切地理解这忙碌的温情与无奈。如果我们每个人能够多了解一些最基本的健康常识,如果这个社会能多一些对于医生的支持与关怀,那么医生们就可以少一些疲惫多一些力量。有人抱怨排了好久的队,怎么医生几句就把我打发了?殊不知,他们有多少时间被无可奈何地占去了?关爱医生,请帮助他们节省时间。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有更多的时间耐心地与患者交流。

这次体验让我感触很深,十分感谢北京世纪坛医院吴静主任和孙政春老师的支持!

(编者按:本文栏目旨在提供学习交流平台,文章中观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

(荐稿:孙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