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园地

离退生活

《西京故事》:“别瞧不起‘农民工’”——难忘的一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来源:离退休办公室 作者:席琦科 本页责编:高璐,原驰

今年夏天,我有幸在中国评剧院观看了由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学戏剧学院眉户碗碗腔团创作演出的大型秦腔现代剧《西京故事》,在感受了乡音、乡容、乡貌的同时,全新正能量的剧情使思想上受到了强大震撼!

在铿锵有力的乐声中,大幕徐徐拉开。

一个租住着数十位农民工的西京大杂院(废弃的厂房改建的)中,迎来了一家四口“西京寻梦”人。一家之长罗天福,因一双儿女先后考上重点大学,而领着妻子一道,用打“千层饼”的手艺,支撑起了儿子甲成、女儿甲秀在西京城的“求学大业”。他们起早贪黑,辛勤劳作,然而儿子罗家成却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中日渐迷失,直至把一家人拖向精神几近崩塌的边缘。

乡下人强烈的自尊、自负和自卑让他们在城里抬不起头来,儿子甲成生活在自己那狭隘的空间里。尽管自己学习优秀,面对姐姐成绩优异却在课余时间捡拾废品贴补费用、父母起早贪黑打饼、房主儿子对做家教的姐姐不轨行为和房东婆的恶言,甲成多少次抗争改变不了屈辱的命运,反而给自己家庭带来变遍体鳞伤,采取了躲避、自暴自弃。

一家人在帮陷入绝望中难以自拔的甲成,甲成的顽愚不化又使父亲罗天福一度也陷入了绝望、感慨、奋起的过程,随着剧情的延伸,矛盾被演绎到高潮。

罗天福靠自己的诚实劳动供养2个大学生,他们是好样的,他们不应该被人看不起,他们活得坦坦荡荡,从不遮遮掩掩。

其实每个父母都盼望孩子读到大学,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贫穷出才子,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为孩子到城里上学父母甘愿辛劳、吃苦、受辱。农民工问题以及社会本来存在的隔阂需要怎样对待?这是《西京故事》想要破解的一道难题。

当看到房东老婆晾晒到院子里一双真皮拖鞋丢失(后发现是她家小狗叼走的)诬赖罗天福家人,用刻薄语言谩骂乡下人时,我感慨万千。前者卑鄙粗俗,后者隐忍伟大。

甲秀毕业创办了“千层饼”公司,甲成继续上学读博。孩子自食其力,且事业、学业有成。罗天福夫妇决定离开西京城。

罗天福在离开时特意花2000元为房东买了意大利真皮拖鞋交给房东老婆,房东老婆经历了丈夫顾忌前妻、孩子变坏等变故后悔恨交加,自觉地为乡下人的朴实、善良、诚信、隐辱而下跪。

大幕徐徐拉上!

看过《西京故事》,我有感触,有收获,更有思考。所谓城里人或是乡下人间的壁垒不应该存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就在于打破这种壁垒,让人民无论生活在哪里都能获得平等尊重、活的幸福且有尊严。

(编者按:本文栏目旨在提供学习交流平台,文章中观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