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园地
路径导航: 首页 >>党建园地 >>我敬我业

党建园地

神经内镜技术培训及推广工作的思考

来源:神经与精神科 作者:关 峰 本页责编:高璐,原驰

紧张、忙碌、充实的佳木斯之旅终于落下了帷幕。作为授课教师的我,虽然早已没有了第一次办班授课的激动感,但看到微信群里同道和学员们发表的感慨、评论和溢美之词,不禁想拿起笔来写点东西。

两天神经内镜培训和一天微创神经外科论坛内容紧凑、充实,但时间也略显紧张。培训班上午两个解剖学入路的理论授课,中午短暂的休息,下午又开始尸头内镜下操作训练。虽然面对着福尔马林刺鼻的气味、夏日里隔离衣下早已被汗水浸透的衣裤,但学员们的热情依然高涨,学习态度也是足够严谨和认真。6-8位学员共用一个尸头标本,但互相之间的谦让、友爱却始终贯穿在我们培训班的整个过程之中。多数学员的年龄都要长我几岁,甚至还有几位我应称之为前辈。论职称和资历,从登记表里就可以一览无余,四分之三以上是高级职称,其中不乏国内三甲医院的神经外科主任。许多学员都多次参加过国内知名内镜神经外科举办的培训讲座,阅历过国内神经内镜领域的大腕风采,可谓是见多识广。毫不掩饰的说,我们每届培训班的工作都是在“比较的眼光”中开始的。要说没压力是瞎扯。当你面对不同的学术地位、学习阶段、职称、年龄以及不同脾气秉性的学员时,你需要和每个人顺畅的沟通,让大家都能学有所获,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困难很多、压力很大,但经过几届培训班的磨练,我也早已找到了方法:尽我所能、真诚交流。

两天的培训时光过得辛苦而短暂,我们的工作也得到了学员们的理解、支持和认可。在这里,我总结了几个“最”字来展现培训班的缩影。最酷的场面:“在看到清晰而标准的乙状窦后入路神经内镜下解剖结构时,学员们都围成了一团,好多人都站到凳子上看,场面十分壮观,俨然是全家福的合影,由于大家专注于镜下内容和讲解,都忘记了拍照,没有留下这珍贵的瞬间真是有些遗憾”;最让我温暖的举动:“一番带教演示之后,当我汗流满面的时候,一只大手把一包面巾纸递到了我面前”;最让我自豪的话:就是帮学员们解决困难后,他们的一句:“老师真棒”来回馈我的努力;而最让我感动的话:“老师,吃完晚饭后这里关不关门,我们还能再回来练一会操作吗”。短短几天,像这样触动我的话语和场面不胜枚举。

感触很多!面对着赞许之声,我们的内镜培训工作优势是什么?又有哪些方面还要改进和完善。概括一下,我们优势在于“认真的态度、丰富的内容、真诚的交流、温暖的服务”。列举优点,多少有些自吹自擂的感觉,但我觉得这也是对自己的提醒。对于优势我不想再进一步去阐述。“重在落实、贵在坚持”,这也是本次佳木斯之行,张倩老师送给我的金玉良言。

在这里我倒想分析一下,在以后的培训中我们应该如何完善和提高。首先,我们应对神经内镜培训内容适时的调整,并对培训对象合理的定位。近10年,我国内镜神经外科在张亚卓所长的带领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院神经外科尤其是内镜神经外科水平在胡志强主任开拓创新的引领下也取得了丰硕成果,胡志强主任也荣膺北京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内镜学组副组长。但内镜神经外科对多数地区而言仍旧陌生或刚刚起步。所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员,我们都采取统一的授课模式,必然会造成一些人没听懂,一些人不爱听。因此我们是否应在理论授课中多补充一些我们认为非常基础的内镜神经外科知识,比如不同品牌神经内镜的基本结构、针对不同手术入路如何选择内镜、如何持镜、器械的消毒和准备、手术室摆台布局、如何调节内镜光源、对焦、相应内镜配套器械功能的运用、以及如何成长为一名好助手等等;而对于具有一定内镜神经外科工作经验的学员,我们应注重对理论知识的延伸,重点放在对本领域先进理论知识、技术方法以及诊疗思路的拓展,真正做到有深度、有广度,使大家各有所得,各取所需。另外,对于内镜培训班的授课时间,我个人认为也需要适当调整。两天时间完成4-5个内镜神经外科的解剖入路训练,时间过于紧凑。如果能适当延长1-2天,学员们会有更多的时间消化理解以及实践,则更有助于学习和提高。当然,这是牵一发动全身的事情,相应的吃住行都要调整,这种建议看似合理但却给培训的承办方增添了不少困难。

在尸头操作的环节,我们采取学员混编的方法,这种方式并没有兼顾不同阶段学员的需求。以往的几届培训班中都会有一些学员开始便可以比较熟练的完成各种入路的内镜操作,也会有几个学员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接触神经内镜。针对不同的阶段,我们可以分开编组并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式:“高级学员组重点评,轻带教;初中级学员组重带教,兼点评”。也就是说针对高级学员授课老师应以指导和点评为主,多让学员们动手操作,提高实践水平;初中级学员授课教师则应以带教演示为主,这样便于学员理解、掌握和模仿,在学员操作同时应进行适时点评。这种培训模式会更有助于整体培训质量的提升。当然,也有人会问,你们办的不就是“神经内镜高级培训班”吗﹖的确,是高级培训班。但这里的“高级”是培训内容的精彩丰富、培训方法的科学先进,而不是在学员遴选过程中的附加要求。

在标本准备环节,我们也应积极改进。首先,我们操作的尸头标本多是医学院校福尔马林固定的大体解剖标本,血管没有灌注,这也影响了内镜下解剖结构的辨识。灌注血管的尸头标本将更有助于内镜训练效果以及培训班整体规格的提升。其次,标本在操作前应采用CT或MRI扫描的方式,对尸头内部解剖结构做到客观评估,包括软组织的固定程度、骨组织状况、蝶窦气化程度、是否伴有畸形或其它基础疾病等。在此次培训班上,我在一组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的带教过程中就碰到了解剖变异——甲介型蝶窦,蝶窦腔完全没有气化,电钻磨了30分钟才找到鞍底和垂体窝,这也是我为什么产生上述想法的原因所在。同时,术前具备尸头标本的影像学资料,也使培训操作更具实战效果。

在这届培训班中,佳木斯大学医学部(前身“佳木斯医学院”)的很多神经内、外科研究生,也来观摩我们尸头内镜操作。其实,很难说这些莘莘学子开始的动机是来帮帮忙、看看热闹还是真想了解内镜神经外科。但是随着内镜培训班的进程,我从他(她)们的眼神中看到了对知识的渴望、对神经外科领域先进技术的喜爱,偶尔的上手操作每每让他(她)们喜不自禁。他(她)们也经常会带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围在我身旁问这问那。虽然当下的互现网时代让知识大爆炸,但当直面一种新技术和新领域时,这种机会和感官上的冲击或许会让更多的莘莘学子了解神经外科,了解神经内镜,由此产生兴趣爱好,树立奋斗目标。这种兴趣和目标或许会使他(她)们终身受益。这也是我们内镜培训工作意义所在:不仅仅是技术推广,更是播种机。

第三天的微创神经外科论坛就自不必说了,大腕云集,内容丰富多彩,展现了神经内镜技术的广阔天地,有深度、有广度。在胡志强主任带领下的8455线路检测中心神经外科团队的发言精彩纷呈,星光熠熠,与会专家也给予了高度评价。坦率的说,在八届微创神经外科论坛中,这届是最精彩的一届。李天佐书记和闫勇副院长也在百忙之中亲临微创神经外科论坛和培训班,从神经外科麻醉、医疗质量管理等不同视角诠释了微创神经外科的理念,与会的神经外科同道们获益匪浅。

刚一提笔,便已成文,由感而发。胡志强主任曾说过:“我们用10年时间赶上了内镜神经外科的发展,成绩来之不易,大家要继续拼搏,再创佳绩”。好好把握当下,把我们已走在光溜大道上的内镜神经外科事业继续发扬光大,做大,做强!

再见,佳木斯。期待下一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