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炎热的下午,张继倬主任正在心脏外科门诊接诊病人,这时,办公室的门一下被推开,一位老人快步走了进来,他个子不高,皮肤黑黝黝的,满头是汗。看到大夫,老人一会儿指指自己的胸口,一会儿咳嗽两声,显得很着急,但嘴里“咿呀咿呀”不知道在说些什么。张主任正安抚着老人,办公室门又被推开了,冲进来一位小伙子,满脸焦急,看见老人才舒了口气。小伙子边比划边贴在老人耳边大声说道:“爸,我让您等着,别着急,我上个厕所,您就跑这里来了,急死我了!”
经仔细询问,老人57岁,是位聋哑人,小伙子是老人的儿子,这次带着爸爸慕名就医。老人在半年前开始出现反复咳嗽,经常跟家里人比划说自己活动后喘气费劲,检查发现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需要手术治疗,但考虑到心脏手术风险大,患者无法良好地和医务人员沟通或合作,可能会导致结果的不确定性,当地医院建议他们到更专业的医院就诊。半年来,患者就诊多家外地医院,却未进行进一步的治疗,因此老人很是着急。
据他的儿子描述,老人是大概2岁左右因为特殊原因成为了聋哑人,而且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不认识字,不会写字,也没有学过哑语,只是家里内部自己的手势习惯进行交流。本来一直在家乡绿化队工作,近半年觉得体力不如之前,而且出现了喘憋咳嗽等症状才就医。
张主任了解了患者病史和检查结果后,立即亲自安排了患者住院,并且给患者的儿子在病房里腾出地方住下,以便照顾老人的饮食起居。入院后,由于患者的检查资料比较陈旧,且各个医院结果不完全一致,我们尽快安排了患者再次复查重要的心脏超声,并专门委托了超声科主任亲自进行,在结果汇报无误后,确认了手术指征。
由于患者的特殊性,并且心脏外科手术风险高,围手术期处理更是需要重视,尤其是术后护理和治疗特别重要,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患者的严密配合、理解和交流,于是张主任进行了认真仔细的工作安排。
在术前调整心功能的这段时间,心外科主管医师和监护室护师,每天进行一次针对患者及家属的教育指导,包括手术安全、手术注意事项的沟通辅导。在沟通过程中,每个医务人员需要熟悉患者的言行举止及习惯,从其与亲属的交流过程中学习如何与他进行基本的交流及手势。将科室的宣传教育文件反复给患者学习,通过家属的手势翻译,让患者了解、熟悉手术相关知识。
同时,医生们还搜集与围手术期密切相关的重要图片,例如:咳嗽、咳痰、喝水、活动下肢、张嘴、疼痛、吸气、憋气等等,下载到平板电脑中,每天进行循环学习并理解图片指令。其中特别强调的是,气管插管过程中应该如何应对、如何配合,拔管时如何配合,术后如何进行床上咳嗽排痰,为什么要控制喝水量等等。这些内容对于语言听力正常的患者也尚有难度,需要多次沟通,更何况聋哑人。在手术前的那几天,整个心外科的工作人员全部忙碌起来,精力集中准备迎接挑战。
手术当日,患者在全身麻醉、体外循环下行主动脉瓣生物瓣置换术。手术顺利,术后送回心脏外科ICU监护。考虑到患者病情较重,为保证患者顺利恢复,张主任决定第二天早晨拔出气管插管。

患者在监护室一共6天,6个日日夜夜,张主任一直没有离开医院,监护室护士采取专人专护,值班医师轮流看护,保证患者的安全。因为心脏外科不同于别的外科,术后任何指标的微弱变动、情况的突然变化、病情的随时发展,都需要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将一切不利因素在萌芽阶段消除,这才能保证患者一步步转危为安。这也正是心脏外科这么多年来保证手术成功率100%,死亡率为0的“秘诀”所在。
在监护室的这些日子里,我们通过手势和提前准备好的图片,基本和患者交流无障碍,所以在治疗过程中得到了患者的良好配合,未出现任何术后并发症。经过大家的努力,患者病情平稳,恢复顺利,康复出院。

心脏外科可以说是博大精深,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一直在踏踏实实地工作,我们抓住每一个细节,对每位患者做到一丝不苟。
做医生最根本不是为了“功名利禄”,更不是为了“大富大贵”,而是求“无愧于心”,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走得很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