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脑胶质瘤科李文斌主任接受《Nature》杂志专访
发表日期:2016-12-08
来源:脑胶质瘤科 本页责编:高璐,原驰
|
11月14日,在苏州举行的“中国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上,抗肿瘤药物——绿原酸注射剂I期临床数据发布后,《Nature》(自然)杂志对发明人张洁先生、抗肿瘤机制研究负责人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所陈晓光教授、脑胶质瘤临床试验主要研究负责人——首都医大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脑胶质瘤科李文斌教授进行了专访。

119年前,英国科学家Osbome和Cambell,发现了一种能使葵花籽蛋白变黑的活性物质。12年以后Corter等人将这种活性物质命名为绿原酸(在特定条件下可呈现出油绿色)。38年以后也就是1947年,距离发现绿原酸半个世纪,Rudkin和Nelson确定了绿原酸的分子结构(分子量为354.31)。距离发现这种物质103年,中国科学家将绿原酸单体作为治疗药物进行了系统研发,完成了临床前所有研究。于2013年获得CFDA颁发的临床批件。
抗肿瘤机制研究显示,绿原酸为多通道多靶点的天然活性物质(单体),通过免疫和细胞两个层面发挥抗肿瘤作用。其特点是低毒、低刺激、无致敏性。免疫层面,绿原酸具有多通道多靶点的特性,可识别并调节多个免疫哨卡,如LAG-3;另外、绿原酸还可对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起到调节作用,抑制M2的增殖、并促使M2向M1的转化。细胞层面,绿原酸可诱导肿瘤细胞分化,促使肿瘤细胞向恶性程度低的形式转变。
北京肿瘤医院、北京世纪坛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分别围绕优势瘤谱探索、脑胶质瘤和给药途径探索及肺癌药效探索3个研究重点开展I期临床试验。目前的临床试验研究结果显示,绿原酸的优势瘤谱为肺癌、脑胶质瘤、肝癌等恶性肿瘤,在临床试验受试者中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临床未见明显的毒副作用。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药物在体内消除较快,半衰期(t1/2)为1.15h,未出现药物蓄积。 | | |
|
阅读全文
版权所有:8455线路检测中心 京ICP备11039022号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