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路径导航: 首页 >>健康科普 >>科普文章

健康科普

神秘的核医学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

发表日期:2020-02-28 来源:核医学科 作者:周鑫 本页责编:高璐,左彦

核医学应用至今,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务人员感受到核医学的先进技术,感受到核医学的优势所在,越来越多的患者因核医学检查早发现、早治疗病灶争取到了更多宝贵的时间。那么,核医学检查的重中之重——显像剂,是如何把“肿瘤君”这个可恶的家伙在还没长大长成的时候就揪出来,显现在视线之下呢?

这就涉及到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如何把显像剂注射进人体后走的路径,最后停留的地方,以及停留以后如何排泄出去展示给大家看呢?我们就用通俗的话来慢慢揭开神秘的核医学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吧。

用PET/CT的显像剂18F-FDG(18F-2-氟-2-脱氧-D-葡萄糖)来给大家举例讲一讲吧。这种物质和我们人体所需要的能量葡萄糖结构类似,用18F这个原子来替代葡萄糖上的某一小部分成份,但并不改变其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简而言之,它依旧可以像普通葡萄糖一样被人体吸收代谢。不同的是它在被人体转运转化到某一个步骤时,因为被18F替换过,所以被发现是“假的”,从而滞留在人体内,最终被排出体外。而18F这个原子是人类花大价钱研制和生产出来的,能发出正电子,正电子在人体发生一些反应最终会产生射线。人们设计制造出能接收和转化这种射线的设备PET/CT,让人们能够看到显像剂最终停留的位置。而很多肿瘤细胞因为生命力旺盛,代谢高于正常组织,所以葡萄糖的摄取也高于正常组织。那么我们把显像剂18F-FDG静脉注射到人体内,让它参与葡萄糖被吸收代谢的一部分过程,这种显像剂就会滞留在人体细胞内,肿瘤细胞里的显像剂滞留会很多,最终产生的射线就越多,显像就会越明显,通过特定设备PET/CT的接收和转化,最终形成图像,医生则根据图像信息和计算出的数据判定出病灶位置和良恶性。

肿瘤细胞还不够多不够大,做一些常规检查还看不出来的时候,它们的“贪吃”本性却出卖了它们,“吃了”我们的显像剂18F-FDG,而显像剂又能够留在它们体内,发出“信号”,告诉我们这里隐藏了“一团危险细胞”。我们就能够及时发现这些病灶,在它们未成气候前将其“打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