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的预防与中医药参与“全程管理”
我国乳腺癌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1位,乳腺癌占到了所有女性癌症的15%,死亡率排在第5位。因而,女性朋友了解乳腺癌的可控因素与预防措施迫在眉睫,中医药在乳腺癌的“全程管理”中担任了全程参与、不同治疗阶段有不同获益的重要角色。
(一)乳腺癌的可控高危因素
乳腺癌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研究发现乳腺癌的发病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具有乳腺癌高危因素的女性容易患乳腺癌。所谓高危因素是指与乳腺癌发病有关的各种危险因素,而大多数乳腺癌患者都具有的危险因素就称为乳腺癌的高危因素。据中国肿瘤登记年报统计结果可知,人为可以干预的高危因素包括:未婚,未育,晚育,未哺乳;患乳腺良性疾病未及时诊治;经医院活检(活组织检查)证实患有乳腺非典型增生;胸部接受过高剂量放射线的照射;长期服用外源性雌激素;绝经后肥胖;长期过量饮酒;以及携带与乳腺癌相关的突变基因等等因素。但具有以上若干项高危因素的女性并不一定患乳腺癌,只能说其患乳腺癌的风险比正常人高。
(二)乳腺癌如何预防?
乳腺癌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所以还没有确切的预防乳腺癌的方法。从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乳腺癌的预防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调整好生活节奏,保持心情舒畅。坚持体育锻炼,积极参加社交活动,避免和减少精神、心理紧张因素,保持心态平和。不长期过量饮酒。
2、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婴幼儿时期注意营养均衡,提倡母乳喂养;儿童发育期减少摄入过量的高蛋白和低纤维饮食;青春期不要大量摄入脂肪和动物蛋白,加强身体锻炼;绝经后控制总热量的摄入,热量摄入过多体重增加机体激素发生变化,可使乳腺癌发病率增加,因此每餐饭不宜吃得过饱,要保持适宜的体重,防止肥胖。平时养成不过量摄入肉类、煎蛋、黄油、奶酪、甜食等饮食习惯,少食腌、熏、炸、烤食品,要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补充充足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增加纤维素的摄取,适量增加食用胡萝卜素、橄榄油、鱼、豆类制品等。同时要注重合理忌口,建议戒烟,少吃或不吃辛辣刺激食物以及辛发之物,如牛羊肉、无鳞鱼等。
3、积极治疗乳腺疾病;不乱用外源性雌激素,忌动物性雌激素含量高之食物,如胎盘等。
4、建议女性朋友了解一些乳腺疾病的科普知识,掌握乳腺自我检查方法,养成定期乳腺自查习惯,积极参加乳腺癌筛查,防患于未然。建议20岁以上的女性朋友每月乳腺自查一次。具体方法如下:一是进行镜前检查。站立,双臂垂放两侧,观察乳房外形,正常的弧形轮廓是否变得不规整,有没有桔皮样的小凹点,或是有-小个陷窝,挤压时有无液体从乳头溢出。如果出现以上情况,应尽早去医院就诊。二是进行卧位检查。平躺在床上,以乳头为中心,用指腹按顺时针方向紧贴皮肤做循环按摩。检查时用力要均匀,以手指能触压到肋骨为宜。如果发现有结节,包块,需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三)中医药参与乳腺癌的“全程管理”
乳腺癌的5年生存率比较高、生存时间比较长,所以乳腺癌是作为肿瘤领域代表性的慢病,2005年开始多学科参与肿瘤诊治,到了2010年提出了乳腺癌全程管理的概念,至今,乳腺癌“全程、全方位”理念已相当成熟,这个理念覆盖了乳腺癌从早期预防、筛查,到诊疗(包括手术、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再到预后恢复的纵贯全过程的治疗模式。医生会根据肿瘤的分期和患者的身体状况,酌情采用手术、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生物靶向治疗及中医药治疗等多种手段,中医在这全程管理中担任了全程参与,不同治疗阶段有不同获益的这样一个重要角色。
乳腺癌的综合治疗大都疗效确切,但常常让很多患者出现身体不适,甚至可能因为不耐受而不得不终止后续治疗。中医药对于减少放疗副作用及其并发症,并促进手术、放化疗后的身体恢复有较好疗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手术、放化疗患者也常常出现疲乏、失眠、纳差等症状。应用健脾补气、宁心安神等中药能改善上述放疗后不良反应。
2. 放化疗常常导致血象降低,中药能改善放化疗导致的骨髓抑制。骨髓抑制常常是影响进一步治疗的重要指标,应用健脾补肾、补益气血中药,能升高血细胞,且维持较持久。
3. 放化疗还会引起口干与反复口腔溃疡。放疗是一种“热毒”,容易灼伤津液而致口干,应用补益肺胃之阴的中药能显著改善口干症状。化疗药物会损伤牙龈;放疗亦能降低机体免疫力,阴伤虚火内生,导致口腔溃疡反复发作,应用补气益阴清虚火的中药可以减少口腔溃疡的发作。
4. 放疗之“热毒”会损伤皮肤、黏膜,因而放疗患者常常出现咳嗽、反酸烧心、腹泻、局部皮肤红、肿、热、痛与溃烂等改变,这些症状分别是放疗引起的放射性肺炎、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肠炎、放射性皮炎的具体表现,配合中药治疗能显著改善以上诸症,从而提高放疗的完成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之,中医治疗肿瘤强调调节与平衡的原则,恢复和增强机体内部的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阴阳平衡治疗肿瘤的目的。中医药调治适用于手术与放化疗的各阶段,可减毒增效,辅助正气。
上一篇: 盆底超声督导训练
下一篇: “沙坦”类降压药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