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
路径导航: 首页 >> 科室导航 >> 眼科 >> 学科百科 >>正文

学科百科

学龄前儿童近视防控该怎么做?

来源:眼科 作者:白雅雯 本页责编:左彦

随着新冠疫情趋于稳定,学生们陆续复课,眼科迎来了大批家长带孩子来检查视力,而检查结果令人唏嘘,绝大多数孩子视力大幅下降,而导致视力下降的罪魁祸首就是疫情期间长时间在家近距离用眼,酿成不可逆的轴性近视。从学龄前儿童到小学生、中学生、高中生甚至成人,都没有幸免。家长们不禁发问,“近视了还能治好吗?”,我只能遗憾的告诉各位家长,如果散瞳验光后的结果是真性近视,现在的医疗技术还没有办法做到让近视可逆。因为,正因为真性近视不可能,我们才应该从近视防控做起,需要给各位家长普及近视防控知识。

首先需要家长明白,0—6岁是孩子视觉发育的关键时期,刚出生的孩子处于远视状态,这是为他们长大所做好的准备。随着孩子的成长,眼球也在成长,眼屈光度数趋向于正视,这就是医生总说的“正视化”。只是眼球的成长周期很短,3岁前成长很快,3年眼球前后径增长5mm,而从3岁到15-16岁,也仅仅增加1mm。随着眼球的发育,孩子的视力从出生时的0.2左右,逐渐增长到6岁时的1.0,而这期间,如果眼轴过快的增长,孩子的视力会提前达到1.0,然后随眼轴增长过长而出现下降,眼轴每增加1mm,相应屈光度数会朝近视发展200-300度。因此,在这重要的6年里,家长需要为孩子建立屈光发育档案。

从孩子出生后6个月,进行第一次屈光筛查,如果孩子屈光状态正常,可以每隔6~12个月做定期检查。3岁左右,家长需要教孩子辨认视力表,每6~12个月定期检查视力及屈光度。这样就建立了孩子专属的屈光发育档案,档案中要包括裸眼视力、矫正视力、屈光度、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及眼底等。这里要强调,学龄前儿童一定要是散瞳验光的结果,要完全麻痹睫状肌才能确定准确的屈光度数。建立了儿童屈光发育档案,就能很好的追踪孩子的视觉发育情况,远视储备是否充足,有没有近视的趋向,以及存不存在弱视、斜视等,尽早发现,才能够尽早的干预、做好防控。

最后,希望越来越多的家长尽早重视近视防控问题,不要等到孩子已经近视才来问医生有没有办法。幼儿园也应重视对孩子用眼的观察、对孩子家长的近视宣教工作,可以通过与医院眼科合作,定期组织近视宣讲以及集体近视筛查,通过多方配合,才能有效做到学龄前儿童的近视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