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党的故事
【永远跟党走】冬奥 我们来保障
2022年冬奥会是继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后,我们国家即将再次举办的一次运动盛会。尽管受到了突如其来疫情的一些影响,但是我们的国家和人民,仍然满怀着激情和希望,为冬奥会做着最充分的准备。
万分荣幸的是,冬奥会的一个竞赛场馆——五棵松体育馆,由我们世纪坛医院和航天总医院的医护人员合力进行医疗保障工作,这是国家对我们两家医院莫大的信任。从接到任务的那一天起,我们医院立即成立了冬奥保障医疗小组,积极开展冬奥相关知识学习、医疗知识学习、英语学习等各项准备工作。
今年的4月1号到4月5号,五棵松体育馆举行了一场国家女子冰球比赛,作为明年冬奥会的测试赛,冬奥保障医疗小组在尹金淑副院长的带领下,参与了整场赛事的保障工作,算是为冬奥会医疗保障积累经验。
冰球比赛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盛行已久,但对国人来说,尚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比赛项目。由于在冰上进行球类的争夺和射门,速度极快,冲撞风险高,由此带来的运动损伤风险也极大,冰球比赛的队员需要身着厚厚的冰球服、头戴护具,在我们看来,这盔甲一般的装备,穿戴起来,好似变形金刚一般,每个冰球运动员,明明身材健美、精壮,穿上冰球服装之后,身形增大了一倍。
而这带来的,是医疗保障的难度增加。首先,冰球比赛,运动员受伤,轻则擦伤、扭伤,重则骨折、颅脑外伤,颌面部损伤更是极为常见。这与以往的篮球、田径等运动伤有极大不同,需要更专业的医疗知识,不仅仅要处理原发损伤,还要防止二次损伤的发生;其次,冰上救治,与普通场地比较,由于冰面滑,增加了救援难度;再次,由于运动员穿戴厚厚的防护服,可检查的视野很小,给诊治带来一定难度,并且伤员的搬运难度也明显加大。
在比赛之前,医疗队聚集在一起,进行了十几次的业务学习,了解冰球运动,并对颌面部损伤、四肢骨折、脊柱损伤等专业知识深入学习。3月25日,比赛开始前一周,医疗队进驻五棵松体育馆,进行赛前医疗保障演练工作。无论是参与了多次保障工作的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医护人员,还是参加工作不久热情高涨的年轻的医疗保障队员,这次工作,都是一个全新的充满挑战、也充满乐趣的体验。
这次医疗保障的难点在于场地运动员受伤的救治流程。经过多次的讨论,医疗队制定了运动员受伤、搬运、送医的流程细则,并请999急救人员一起协助进行实地演练。每一次演练,大家都能发现之前的纰漏和不足之处,及时修正。冰上救治,需要对病情判断快速、准确,救治需及时、专业,避免二次损害,所以,要求尽快判断损伤部位、制动保护、及时转运,关键的是在制动固定及搬动的过程中,保证受伤部位(如颈椎)要正确固定、不能发生再次位移。这看似简单,但在有护具妨碍的情况下,实施起来有很大难度。如何更好地固定头颈、保证脊柱的稳定性,是医护队员反复进行讨论实践的项目,力求精益求精。经过对国际救治规范的学习以及十余次的实地演练,大家终于制定了最终方案及备用方案,具体到每位医护队员在救治过程中的分工、站位,并且根据医护队员的个人体力、身高等情况,进行细化分组,增加组内配合的力度和效度。此外,伤员的搬运、转运、送医路线也进行了反复的演练,确保用最短的时间进行医疗救治工作。
除此之外,场外运动员保障、观众保障的医疗准备工作也在积极开展,借助以往赛事保障的经验,医护队员在演练过程中,又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优化了抢救流程。
4月1日,正式的考验开始了。由于疫情的需要,医护队员身穿防护服参加比赛场馆的保障,所以,一场比赛进行下来,医护队员不能饮水,更不能去卫生间。冰球馆内,温度是很低的,大家往往需要厚衣御寒,而医护队员因为防护服透气性差,身穿薄衣都会汗流浃背。当观众都在被激烈的赛事所吸引的时候,医护队员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队员身上,时刻处于待命状态。随着比赛结束,这次医疗保障工作顺利完成,并受到了奥组委、海淀区委等领导的肯定。这给了医护队员极大的信心,让医护队员对明年的冬奥会医疗保障充满了憧憬。
冬奥赛事,不仅仅是国家体育面貌的呈现、全球运动员的体育盛会,更是各个参与组织、保障的工作人员的一个终身难忘的经历。参与其中,见证国家的强大,见证人民的团结,吾辈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