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路径导航: 首页 >>健康科普 >>科普文章

健康科普

18F-FDG PET/CT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

发表日期:2021-11-01 来源:核医学科 作者:周鑫 本页责编:左彦

核医学的PET/CT检查越来越被临床和大众认可和依赖,其在肿瘤诊断中的优势也越来越明显。PET/CT目前是用18F-FDG作为显像剂来为患者进行诊断。依据是大部分肿瘤细胞均具有糖酵解水平增加的特征性表现,18F-FDG PET/CT对于大部分肿瘤均具有较高的鉴别诊断价值。

肺癌,是目前全球死亡率最高、发病率居第3位的恶性肿瘤,也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目前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以外科手术、放射疗法、化学治疗、靶向治疗来体现,而单独或联合使用这些手段的依据主要是参考临床分期。准确分期有助于为患者制订正确的治疗方案和提供预后信息。而PET/CT能够无创且较早地对肺结节良、恶性进行鉴别诊断。纵隔淋巴结定性对于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决策是必须的,PET/CT在此处明显优于CT、MRI,甚至可以定性小于1cm的转移性淋巴结,已经称为纵隔淋巴结分期的标准影像技术。

另外,非小细胞肺癌经过积极治疗,5年生存率依旧很低,主要原因在于手术或放疗后残留或复发。对于肺癌复发灶的诊断和鉴别在临床上十分重要,但也有相当的难度。肺癌患者经治疗后的两种情况:治疗有效、病灶局部纤维化;效果不佳、肿瘤持续存在或复发,两种情况在CT上难以区别。PET/CT对于非小细胞肺癌治疗后残留或复发的鉴别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而且还可以引导活检找到有价值的组织标本,避免假阴性的病理诊断。资料显示,PET/CT探测非小细胞肺癌复发敏感性高达97.1%,特异性为100%。

因此18F-FDG PET/CT对于肺癌的诊断和治疗后复发灶的诊断都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