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粉过敏的朋友,请打个喷嚏进来看看
门诊总有不少喷嚏不断、鼻涕鼻痒、“红眼睛”伴眼痒,甚至咳嗽、喘息的病人,最后诊断为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甚至过敏性哮喘。很多人对花粉过敏有疑惑,“周围没有鲜花,怎么会对花粉过敏?”今天,我们就带您一起解密花粉过敏的“前世今生”。
花粉过敏(Pollen Hypersensitivity)是指植物的花粉接触到机体粘膜引起的季节性过敏反应。人们对于花粉症病的认识与了解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早在公元 2 世纪,古罗马医学家 C.Galenus 发现病人在接触植物后会产生打喷嚏的现象。在 17 世纪前,医学家将闻到芳香的植物气味后伴随有喷嚏、头痛、胸闷等症状称为玫瑰加答尔(Rose Catarrh)。1819 英国医生 John Bostock经过仔细观察,发现这种现象在夏季的枯草地附近症状明显加重,因此改名为“枯草热”。1828 年,Macculloch 调查发现某些花草植物可引起该病。1831 年,英国医生 J.Ellioston 提出,枯草热症状并不是由枯草引起,可能是花草植物中一些极小而看不见的微粒或气味吸入人体呼吸系统而发病,提出导致过敏的微粒可能就是花粉。人们对花粉症疾病的认识是逐步熟知的。1873 年,美国医生H.Blackley,在他亲身经历花粉症疾病后,特意撰文提出将此病命名为“花粉热”。
如今,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过敏机制有着更深刻的认识。花粉过敏反应通常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致敏过程:当花粉接触到人们黏膜时,人体会释放大量的抗体;第二阶段为过敏过程:当个体再次接触致敏性花粉时,抗体和该致敏性花粉相遇并且大量蓄积,从而引发过敏现象。
花粉污染
随着人们对花粉症和致敏花粉了解的进一步深入,1974 年美国 Stanley和 Linskens 撰文提出了“致敏性花粉是导致空气污染的重要组成之一”的观点。1981 年美国的William H.Smith 教授在研究中同意了上述观点。此外,国内外许多学者在其空气污染方面的著作中也将花粉视为空气污染物之一。
廖凤林教授在 1991年提出了花粉污染的概念:空气中致敏花粉的含量达到使人们患花粉症的病例超过 0.05%的浓度时,会严重危害到人体健康,这种空气状况被称为花粉污染。花粉如同空气污染一样,会对患者的呼吸道和免疫系统有致命的毒害作用。当空气中花粉污染严重时,会导致患者病情加重甚至死亡。花粉污染越严重,人们越容易得慢性肺病、哮喘和肺炎病等疾病。
过敏的药物治疗:
1、鼻用糖皮质激素:常用药物包括糠酸莫米松、布地奈德、丙酸氟替卡松,具有显著的抗炎、抗过敏和抗水肿的作用。
2、抗组胺药:包括口服抗组胺药(常用第二代抗组胺药,包括氯雷他定、依巴斯汀、盐酸西替利嗪等)和鼻用抗组胺药(如盐酸氮卓斯汀)。抗组胺药起效快,作用持续时间较长,能明显缓解鼻部症状。
3、口服抗白三烯药:口服抗白三烯药可与第二代口服抗组胺药联用改善鼻塞症状,并有效缓解喷嚏和流涕症状,不良反应较轻微。
4、肥大细胞膜稳定剂:起效较慢、作用维持时间短;可以作为预防用药,在花粉播散前2周左右开始使用。
过敏的脱敏治疗:
脱敏治疗又称特异性免疫治疗或变应原免疫治疗,是通过免疫调节机制改变疾病自然进程的治疗方式。其方法是给予患者逐步增加剂量的过敏原提取物(治疗性疫苗),以诱导机体免疫耐受,使患者在再次接触相应过敏原时症状明显减轻,甚或不产生临床症状。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