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疾病不适合输注血小板?
输血,并不是把血输入身体这么简单,有些疾病反而不适合输血。不过,这里说的不适合,是指血液中的某个成分不适合,比如今天要说的血小板。
血液都有哪些成分
血细胞流动在血液里,依据不同的功能,可以分为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红细胞:红细胞缺乏就是贫血。
白细胞:白细胞又分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细胞、嗜碱细胞,这五种细胞总称白细胞。
血小板:血小板是很小的血细胞,直径大概不到2微米,所以肉眼是看不见的。含量在正常人血里,每1微升血含有至少10万-35万血小板。血小板的功能跟出血、凝血有关,血小板输注是预防和治疗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障碍出血,恢复和维持人体正常止血和凝血功能的重要措施。
什么样的疾病不能输注血小板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TTP)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严重的弥散性血栓性微血管病,以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聚集消耗性减少,以及微血栓形成造成器官损害(如肾脏、中枢神经系统等)为特征。输注血小板可促进血栓形成,加重病情。
·输血后紫癜
输血后紫癜是输血后发生的急性、免疫性和暂时性的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多发生于中老年女性,年龄16-80岁不等。发病机制与血小板特异性PLAl(ZWa)抗原有关。由于PLAl抗原阴性患者输入PLAl抗原阳性的血小板,受血者体内存在血小板特异性抗体,破坏血小板。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ITP)
因血小板免疫性破坏过多或生成受抑,导致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 血小板生存时间缩短及出现血小极自身抗体等,临床可表现为广泛皮肤粘膜或内脏出血。由于受血者血液循环中存在血小板自身抗体,输入的血小板很快被破坏(但急性ITP患者有大出血时,或ITP患者进行手术时,输注血小板是需要的)。
未经治疗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许多疾病在进展过程中产生凝血功能障碍的最终共同途径,是一种临床病理综合征。在DIC疾病发展过程中同时存在两种矛盾的表现:由于血液内凝血机制被弥散性激活,促发小血管内广泛纤维蛋白沉着,导致组织和器官损伤;由于凝血因子的消耗引起全身性出血倾向。
·药物诱发的血小板减少
如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HIT)、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OS)。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是以微血管损害性溶血性贫血、急性肾功能不全及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可引起小儿急性肾功能不全。
上一篇: OK镜真的OK吗?
下一篇: 春节期间 老年人怎么吃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