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55线路检测中心
English
路径导航: 首页

为什么输入血小板后,血小板反而降低了?

发表日期:2022-05-18 来源:输血科 作者:于文娟 本页责编:左彦
人阅读

人体的血小板来源于骨髓巨核细胞,其主要功能是止血。输注血小板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血小板数量或功能异常所致的出血,恢复和维持机体的正常止血和凝血功能。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单采血小板已作为临床治疗相关疾病的一种血液制品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因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功能障碍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以及获得性疾病如: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尤其是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以及肿瘤患者在化疗、放疗或使用某些抗生素后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等,给予血小板输注可取得显著疗效。

然而,有些患者血小板计数不仅不升高,有时反而会下降,患者出现畏寒、发热等症状,输入的血小板被迅速破坏,甚至比血小板输注前还要低,陷入血小板输注无效状态。怎么回事呢?

这是由免疫性和非免疫性因素所致。

免疫因素:反复输注血小板或有妊娠史的妇女,患者血清中可产生血小板同种抗体(HLA和HPA抗体),当再次输入具有相应抗原血小板后,会产生血小板抗原和抗体的免疫反应。

出现免疫反应后,输入的血小板被大量巨噬细胞所吞噬,输入的血小板寿命进行性缩短,表现为极度血小板减少,临床疗效不佳。

非免疫性因素:弥撒性血管内凝血、发热、感染、毒症、重出血、脾脏肿大、异基因移植、输注前血小板储存不佳、静脉使用两性霉素B、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均可以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