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推荐 2022 年中华医学科技奖
候选项目/候选人公示内容
发表日期:2022-06-07
来源:科技处 本页责编:左彦
人阅读
我单位作为第五完成单位申报的2022年度中华医学科技奖“肺动脉高压诊治技术体系的建立与推广应用”项目于2022年6月7日至
2022年6月14日在本单位进行公示,公示期内如对公示内容有异议,请您向科研处反映。联系人:高娜娜。联系电话:6339。
推荐奖种 | 医学科学技术奖(非基础医学类) |
项目名称 | 肺动脉高压诊治技术体系的建立与推广应用 |
推荐单位 /科学家 | 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 |
候选单位 | 1、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2、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3、上海市肺科医院 4、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5、8455线路检测中心 |
候选人 | 荆志成1、徐希奇1、张锐3、韩志岩2、张卓莉4、王勇5、王岚3、赵勤华3、吴文汇3、何晶3 |
项目简介 | 本项目属于心血管内科领域。肺动脉高压是一大类以肺动脉压力增高为特征,进而引起右心衰竭直至死亡的严重心肺血管疾病,未经治疗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仅 2.8 年。该类疾病在我国长期未被重视,基线情况不清且缺乏系统性诊疗体系,导致预后较西方发达国家更为恶劣。项目组在 20 余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的支持下,从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技术入手,历经 10 余年,取得以下创新成果: 1.创新性建立多种肺动脉高压药物治疗策略。国际上率先明确伐地那非、口服曲前列尼尔和西地那非治疗肺动脉高压及艾森曼格综合征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已被国际国内多个指南推荐一线治疗药物;口服曲前列尼尔也在美国获批上市用于肺动脉高压治疗。研究成果显著减轻了患者经济负担,使国家医疗资源得到合理应用,社会及卫生经济学效益显著。 2.完成我国肺动脉高压注册登记研究,明确中西方患者特征差异。完成我国首个特发性肺动脉高压和首个结缔组织病相关肺动脉高压注册登记研究,阐明了我国患者相比西方人群存在的独特疾病特征和亟待完善的关键短板。研究成果对了解我国肺动脉高压疾病谱有重要价值,也为我国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重要信息支持。 3.首创基于伊洛前列素的急性肺血管扩张试验技术,推动了国际国内临床实践改变。率先在国际上证实伊洛前列素可作为急性肺血管扩张试验的新选择。研究成果填补了我国既往无药物可用于急性肺血管扩张试验的空白,先后被国际国内多个权威指南推荐。目前,伊洛前列素已成为国内和部分国际中心行急性肺血管扩张试验的首选用药。 4.发现一氧化氮代谢物是肺动脉高压新型生物标记物。率先在国际上发现一氧化氮代谢物水平与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严重程度及生存时间呈负相关。研究得到国际同行积极评价,认为一氧化氮代谢物是极具潜力的肺动脉高压早期诊断及病情评估的新型生物标记物。 5.显著改善了肺动脉高压患者长期预后,明确社会经济因素对患者预后的重要影响。通过推广新诊治体系,我国肺动脉高压患者 1 年和 3 年生存率由 68.0%和 38.9%大幅提升至 92.1%和75.1%。此外,还首次证实社会经济地位会显著影响肺动脉高压患者的预后,为政府从卫生经济角度决策提供了重要信息支撑。 本项目发表论文 296 篇,其中 SCI 论文 107 篇。10 篇代表作发表于Circulation,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 等顶级期刊,累积 IF 157.574(3 篇 IF>20),被包括 Lancet, Nature Reviews Cardiology 等国际权威期刊他引 949 次,单篇被引>100 次 4 篇。牵头发布 3 部肺动脉高压指南,组建了全国肺动脉高压协作网络,帮扶 20 余省份超百家医院建立肺动脉高压专科团队,推动了我国肺动脉高压整体诊治水平提升;打造“长征之路”肺血管病科学大会,培训人员超万名。《欧洲心脏杂志》对项目组在肺动脉高压领域的突出贡献连续跟踪报道。项目组受邀在国际肺动脉高压组织中任核心委员,撰写全球肺动脉高压发展综述,显著提高了我国在国际肺动脉高压领域的学术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