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科

学科百科

胃肠道早期肿瘤新技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

来源:消化内科 作者:李红英 本页责编:王占荣,原驰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已成为治疗胃肠道早期癌变的有效手段,具有疗效确切,创伤小,恢复快,能获得完整的、精确的病理学诊断等优点。相对外科手术,更能维持正常的生理结构,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影响小。

目前,我院消化内科已开展此项治疗,从4月份到目前为止,消化内科已完成10余例食管癌胃癌、大肠癌消化道早癌ESD治疗,且这10余名患者无1例出现严重并发症及复发。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在内镜直视下,将病变粘膜完整剥离一种手术方式,是在内镜黏膜下切除术(EMR)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技术,已成为治疗胃肠道早期癌变的有效手段。

ESD可以治疗胃肠道巨大息肉、侧向发育性肿瘤、重度不典型增生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等癌前病变、食管和胃肠道早癌、食管及胃肠道黏膜下肿瘤

ESD与“剖腹手术”及以往“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等内镜治疗方法比较,具有以下明显优势:

个体化治疗,针对性强。ESD治疗可根据病变部位、大小、形状和组织类型,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既能保证肿瘤的彻底切除,又能最大限度地保留正常组织及其功能。

创伤小,患者易耐受。剖腹手术因创伤大及麻醉等需要,对患者全身状况(如心、肺功能等)要求较高。ESD创伤较小而降低患者的痛苦,有利于患者的较快恢复,可适用于不能耐受或不愿接受剖腹手术的患者(如高龄患者)。

同一患者可接受多次ESD治疗,同时一次也可以进行多部位的治疗。ESD对异时性多原发癌,尤其具有独特的优势。

提高了一次性整块切除率和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ESD明显减少了肿瘤的残留和复发,并减少了胃肠道早期肿瘤的外科手术率。

我院消化内科第1例ESD患者是一名72岁高龄的女士,她3年前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经病理证实为轻度不典型增生,今年在我院门诊胃镜检查的过程中,发现胃角有轻微隆起,经过染色、放大内镜及超声内镜检查,初步诊断为早期癌。患者在消化内科做了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手术经历了将近3个小时,患者5天后没有任何并发症出院回家,至今查没有任何复发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