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体会

【强国复兴有我】我在边疆决战脱贫攻坚

来源:妇产科 作者:王慧英 本页责编:左彦 发布时间:2022-07-08 人阅读
字号:

大家好:我是8455线路检测中心妇产科医生王慧英,是2020年北京市第十批第一期医疗援疆干部之一。

2019年12月7日,我接到援疆任务的时候,11岁的儿子开始情绪低落,甚至想哭,我思量之后,还是决定应该去,边疆人民需要我,我也因此有了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

2020年初,我背起行囊飞行近9个小时,来到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映入眼帘的是漫天的黄沙,紧闭窗户的房间内桌子上还有一层厚厚的沙土,果然是名不虚传中一年365天,266天沙土天气该有的样子。

到和田地区妇幼保健院上班第一天,当地领导介绍孕产妇死亡率居高不下的问题,这是目前要解决的首要任务。在我开始琢磨如何由临床医生转换成医疗管理身份的时候,深夜23点突然就接到通知,有极危重孕产妇需要转诊乌鲁木齐,目前患者在地区人民医院,当地唯一的危重孕产妇抢救中心,我和一位维族医生来到病房,看到患者腹胀无尿、奄奄一息,无助地躺在病床上,在场的产科老主任急得团团转,含着眼泪跟我说:“病人不行,千万不能死啊!”我迅速看病人资料,患者重度子痫前期,严重低蛋白血症,水肿,剖宫产术后,麻痹性肠梗阻,急性肾功能不全,无尿。经过了全院会诊,最终决定将患者转乌鲁木齐治疗,不能坐飞机,不能坐火车,只能开急救车到乌鲁木齐,最快需要17小时,路上的治疗还要跟上,否则病情随时可能加重,后果不堪设想。一个急诊科年轻小大夫跟随,但对产科病人不太熟悉,我仔细查看医嘱,细心准备路上可能用到的药品和物品,嘱咐路上用药、不同情况下可能采取的急救措施,艰难的17小时等待,不断有好消息传来,病人病情好转,平安抵达乌鲁木齐。

一次成功的抢救让当地医生在我身上看到了希望,看到了那份勇敢、细心和责任担当,接下来便是一次次的邀请我去查房、讲课、病例讨论等等。疫情期间,当地抢救中心两位产科主任被隔离,早晨打电话委托我去ICU抢救HELLP综合征,重度子痫前期,胎盘早剥,DIC,溶血性贫血,急性肾功能不全的产妇;中午到洛浦县ICU协助抢救剖宫产术后,急性左心衰;深夜23:30到和田县医院抢救脓毒败血症产妇。我虽然是和田地区妇幼保健院的援疆干部,但已然成了和田地区所有医院产科的指导,这样一来几乎没有了休息时间!我深深地感到,保障母婴安全,降低危重孕产妇死亡率不是口号,而是亲自上战场打胜仗的问题,我开始走基层、到乡村,整合当地优质的医疗资源组建了和田地区卫健委的危重孕产妇抢救专家团队,组建了9个二级以上助产机构的危重孕产妇抢救专家团队,阶梯式管理。分层次定期组织各级助产人员的业务培训,其中产科主任例会每月一次,联络和田地区7县1市的产科主任,讨论疑难病例、总结各家医院的经验教训并统一治疗方案,帮她们建立信心,建立安全保障的大阵营。

之后一次次的抢救接踵而来,印象最深的是2020年8月21日深夜,和田地区卫健委打来电话:“皮山有个孕妇不行,没救了。”我立刻跟皮山县的产科主任视频,病人在ICU昏迷不醒,ICU的主任无奈地摇着头说不行了,产科主任更是语无伦次的说救不过来了,当地抢救中心的产科老主任也说放弃吧,我仔细询问抢救经过,患者21岁,孕24周,胎盘早剥,剖宫产术后昏迷,失血性休克失代偿,DIC,急需输血和纤维蛋白原,我一边说“有救!别放弃”,一边立刻从周边区县调集血液、血浆、纤维蛋白原尽快送过去,一边视频指挥现场抢救,3小时后患者输上血和纤维蛋白原,凌晨5点患者的生命体征逐渐平稳,经过1个多月的治疗,逐渐恢复了健康。

这样的实战经历了几十次,从死亡线上成功抢救了12名危重孕产妇,我和当地妇幼人团结一致,攻克难关,使得2020年成为和田地区历年来危重孕产妇死亡率最低的一年,我们边抢救,边总结经验,边优化管理流程,制订预警线,帮助各级助产机构储备血液和纤维蛋白原。督促和田地区血液中心制备血小板,争取关口前移,把危重孕产妇抢救中心留在和田地区,减少转运至乌鲁木齐的机会,为抢救生命争取时间。

一年的援疆任务结束了,虽然回到了北京,但我的心时刻牵挂着边疆人民,仍然在尽我所能帮助他们,一次援疆,终身服务,希望我们一个又一个接力棒的传递,真正带动当地医疗的发展,留下一支不走的医疗队,消灭当地因病返贫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