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路径导航: 首页 >>新闻中心 >>医院新闻

新闻中心

脊柱外科成功完成我院首例 3D打印导板辅助先天性脊柱侧凸矫正手术

发表日期:2018-12-18 来源:脊柱外科 作者:李尔楠 本页责编:曹翠峰,左彦

8455线路检测中心脊柱外科丁立祥主任近期借助脊柱3D打印技术,成功为1例先天性脊柱侧凸(半椎体)患儿实施了,脊柱手术中难度极高的“后入路胸椎(T11)半椎体切除+短节段椎体椎弓根钉内固定+胸椎融合术”治疗,效果甚佳。

患者是一位7岁的男孩儿,7年前,家长发现脊柱侧凸,并且逐年加重,辗转全国多家三甲级医院求治,都没有达到效果,最后来到我院。入院体格检查:身高116cm,双肩不等高,剃刀背,胸腰椎左侧凸,胸椎代偿性右侧凸,下肢感觉、运动、反射检查(-)。影像学提示胸腰椎左侧凸,胸11左侧半椎体。T10-T12Cobb角正位90°,T1-T12侧位88°。胸椎MR提示胸11节段脊髓因脊椎侧凸旋转滑移至椎管右侧,受压明显。丁立祥团队对患者影像学、心肺功能、泌尿生殖器官等完善检查并充分评估后制订出手术计划,2018年11月9日在全麻下为患者实施“后入路胸11半椎体切除,胸10、12椎弓根钉内固定,胸10-12椎间融合术”。

这个手术在此之前,我院并没开展过,难度很大:患儿椎弓根直径细小,穿刺点、穿刺角度稍有偏差,就有可能椎弓根钉置入时即可穿入椎管损伤脊髓;胸椎椎管代偿空间极小,加之脊髓偏移,切除椎体和矫正畸形过程中还极易因损伤脊髓神经而导致截瘫等不良后果。

为了避免上述不良后果的发生,丁立祥团队在术前充分研究了预防措施,首次应用3D打印胸10/12椎椎弓根导板,术中依据导板定位确定进针点,依导板方向角度进针,进钉成功;减压置钉和矫形完毕后采用术中唤醒,患者下肢活动无障碍,明确无神经脊髓损伤后完成手术。

由于准备充分,措施得当,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双下肢感觉、运动无障碍,大小便正常。术后测量身高121cm,较术前增高5cm,影像学测量T10-T12 Cobb角正位18°,T1-T12侧位40°。

未标题-1.jpg

未标题-2.jpg

未标题-3.jpg

未标题-5.jpg

说明:图1为患者术前观,图2-7为术前影像学,图8-13为3D导板设计,图14,15为患者术后观,图16,17为术后影像学。

先天性脊柱侧凸存在两种基本的脊椎畸形类型:形成障碍型(I型畸形)及分节障碍型(II型畸形)。该患者属于I型畸形中完全分节半椎体,即半椎体的上下生长板均具有生长潜能,邻近椎体正常。如任其继续发展,绝大多数患者脊柱侧凸会迅速进展。导致脊柱严重生长不对称。侧凸角度进行性增加,影响身高、身体重心,严重时影响心肺功能,并可导致患者生命危险。

与特发性脊柱侧凸相比较,先天性脊柱侧凸的畸形通常较短、僵硬,故佩戴支具等非手术治疗效果欠佳。若不予以治疗而允许畸形脊柱继续发育,脊柱的生长只能是畸形生长(伴有旋转增加,代偿弯进展,而非脊柱的纵向生长)。其治疗方式包括两种选择:(1)无进展的畸形可进行临床观察;(2)进展性的畸形予以手术治疗。与需要等到骨骼成熟才能进行最终融合的特发性脊柱侧凸不同,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需早期进行畸形的矫正以避免出现结构性失代偿,同时要尽可能的减少融合脊椎的数量。手术治疗的主要原则是平衡生长。目前较常用手术方式有5种:后路脊柱融合术、前后路联合脊柱融合术、凸侧骨骺阻滞术、半椎体切除术及椎体截骨矫形术。半椎体切除适用于畸形非常严重、躯干横向偏移且半椎体存在于侧凸顶点的患儿;年龄超过5岁、畸形较重、单纯应用支具矫形困难者。

先天性脊柱侧凸矫形手术术中发生神经系统损伤导致术后下肢感觉、运动、二便障碍的几率均较常规脊柱手术高,手术难度极大,对术者的临床经验及手术技术要求高。本例半椎体切除、3D打印导板引导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的成功实施说明:1、脊柱外科收治病种范围不断拓宽,诊疗及手术技术持续向高精尖发展,达国内先进水平;2、身患疑难杂症的病人对我院信任度及肯定度增加;3、3D打印技术以及机器人导航技术的掌握和实施,已成为当今数字信息化不断普及的大趋势下三甲医院骨科的诊疗常态。脊柱外科将始终秉承悬壶济世之心,乘风破浪,砥砺前行,不断提高自身水平,更好地为医院及患者服务。

(图片:张亘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