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影灯下12小时完成“不可能完成的手术”
肿瘤营养与代谢中心成功救治复杂癌性肠梗阻患者
一位走投无路的癌性肠梗阻患者,一台走过多家医院都被婉言拒绝的手术,一次用坚持、勇气、医术和耐力与死神抗争的手术,一场历经12个小时,从腹膜内到腹膜外,从胃到小肠、膀胱、子宫附件及直肠,波及多个脏器的手术,创伤大,出血多,粘连严重……这场无影灯下12个小时的战斗,见证了医者仁心和生命奇迹的诞生。本文纪录了北京世纪坛医院肿瘤营养与代谢中心石汉平教授带领他的医护团队,通过多学科合作,克服重重困难,敢于突破难关,用超乎寻常的勇气和锲而不舍的坚守,用真诚和互信演绎了感人肺腑的医患真情故事。
“这两三个月来,我感觉腹胀愈发明显,好像肚子里揣着个胎儿,最严重的时候,根本喘不过来气儿,别人说十月怀胎总有分娩的一天,而我却看不到任何希望,不能吃也不能喝,每天都在煎熬中度过……”身为一名小学教师的谢女士回想起自己的求医经历,眼里噙满了泪水。
两年前,谢女士罹患结肠癌,2023年10月肿瘤复发转移,出现癌性肠梗阻。她在家人的陪同下辗转京津地区多家医院,均被告知手术难度过大,死亡风险极高。“难道我的人生就只能到这儿了么?”由于没有更好的治疗方案,谢女士只能选择在当地姑息治疗,这使得她和家人陷入了深深的焦虑之中。
绝望之际的最后希望
2023年12月底,就在谢女士全家绝望之际,一个偶然的机会,谢女士的儿子了解到北京世纪坛医院石汉平教授,在多方咨询后,抱着最后一丝希望,谢女士来到了北京世纪坛医院,找到了肿瘤营养与代谢中心主任石汉平教授。在听到有手术的希望后,谢女士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住院后,石汉平教授团队对她的病情进行了全面评估,拟定行手术切除,并制订了详细的术前准备方案、手术方案和各种术后应急预案。为确保万无一失,请求医务处组织麻醉科、妇科、泌尿外科、ICU、医学影像科、病理科和肿瘤内科的专家进行多学科会诊。经会诊专家详细评估、多轮讨论,一致认为手术解除梗阻和充分减瘤是当前挽救患者生命的唯一有效方法,也是患者可能获得较长生存的唯一机会。
当患者和家属得知这个手术机会时激动不已:“石主任,我们曾辗转多家医院,均被告知无法手术,只有在您这里才有手术机会,就是有百分之一的机会我们也争取,我们相信您们。”这是信任的托付,也是医者仁心的最好见证。有了各科室的大力支持和医院的坚强后盾,石汉平教授团队增强了信心和底气,义不容辞地接受了这个充满挑战的“不可能的任务”。
内脏粘连程度超乎想象,绝境中我们选择迎难而上!
经手术室、麻醉科积极协调和充分准备,2024年1月6日8时,谢女士被平稳转运到手术室,摆体位、麻醉诱导、气管插管……所有操作一气呵成,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平稳,顺利进入手术状态。然而,实际情况比预想中更复杂。由于此前谢女士已经历多轮腹腔灌注化疗和放疗,术中发现腹膜和腹腔内脏粘连超乎想象,操作空间极小,无从下手之地,剥离粘连稍有闪失就会损伤到肠管,一度使手术陷入僵局。
面对困境,石汉平教授坚定地鼓励团队:不要气馁,迎难而上!尽可能多地保留有功能的肠管,减少手术副损伤。经过3个小时的不懈努力,手术团队终于将腹盆腔粘连彻底分离,为后续手术创造了条件。之后,在妇科、泌尿外科的帮助下,切除了患者受侵犯的子宫双附件、部分膀胱壁。
术中探查发现腹腔粘连程度远超预期
是否保留结肠?手术团队陷入两难抉择
在主要手术步骤完成后,患者仅残存长约120厘米空肠、50厘米横结肠,以及直肠。是否保留该段结肠?让团队陷入了两难。
对癌性肠梗阻手术来说,保留尽可能长的肠道意味着肠吻合口数量越多,发生吻合口瘘的几率也就越大,一旦出现肠吻合口瘘,患者往往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死亡风险极大。不仅如此,这位患者需要做空肠-结肠、结肠-直肠两处肠吻合,这无疑大大增加了手术风险。
然而,保留这段结肠又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一是降低了发生短肠综合征的可能性,二是避免了肠造口,能显著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经过反复斟酌,手术团队决定承担风险,保留这段结肠。长期的团队协作让大家默契十足,每一步操作都十分谨慎、精确,手术顺利结束。
最终,手术历时12个小时,术中出血仅800毫升。这台手术是对术者体力、精力、能力的极限挑战,但手术团队的每名医务人员都深感幸福和满足,所有人的脸上都露出了疲惫而欣慰的笑容。
术后一波三折,医患协力,共克难关
术后,谢女士被送往ICU观察,第2天转回普通病房。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护下,很快恢复平稳。然而,术后第9天,患者出现发热、盆腔刺激征,考虑肠吻合口瘘,予以腹腔冲洗、负压引流。在此期间,手术团队、营养团队每天查房,部署治疗方案,护理团队也紧密配合,从每一个细节入手,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面对如此棘手的手术并发症,医护人员、患者和家属齐心协力,共克难关,最终赢得了胜利,谢女士在除夕前夕顺利出院。
一个月后,经过多学科MDT讨论,认为患者病情趋于稳定,目前肿瘤负荷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建议继续进行内科抗肿瘤治疗。谢女士也早已摆脱了病床,脱离了家庭成员的照护,逐步回归日常生活。
病情恢复平稳的谢女士回归日常生活
癌性肠梗阻是一类肿瘤晚期事件,但它并不代表生命的晚期,更不是生命的终结,作为医者,唯有把握稍纵即逝的机会,才能从死神手里“抢”回病人。石汉平教授常说,癌性肠梗阻的治疗几乎是当前所有实体肿瘤中最为复杂的,患者往往历经多轮化疗、放疗、腹腔灌注化疗,腹腔已是千疮百孔,术者很可能无从下手,有时花费了很长时间却连腹腔都没有进去,每一台癌性肠梗阻手术都是对生命的挑战与拯救,更是医患共同战胜病魔的感人历程。
在医院的大力支持下,肿瘤营养与代谢中心团队始终以“病人的生命、健康和满意高于一切”为宗旨,在癌性肠梗阻这一少有人问津的领域艰辛探索,不断积累,精益求精,在手术数量和质量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为国际领先的癌性肠梗阻综合治疗团队。
(荐稿:石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