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专业系统的康复治疗助力复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术后尿潴留康复(附运动处方)
“下尿路功能障碍”是腹部及盆腔肿瘤手术后经常出现的并发症,临床表现多样化,包括储尿期、排尿期和排尿后症状。尤其是尿潴留,由于许多患者需要长期留置尿管或造瘘,严重影响患者尊严和生活质量。近日,北京世纪坛医院康复医学科团队,对一例复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术后尿潴留患者进行了综合康复治疗,取得了良好疗效。
邢女士(化名),39岁,自2020年6月诊断“腹膜后恶性肿瘤”,多次复发,先后在外院行3次开腹手术治疗。2024年8月再次复发后,于我院腹膜肿瘤科手术治疗,因手术复杂,由腹膜肿瘤科、普外科、妇科、泌尿外科多学科联合手术,术中切除子宫、双侧附件、部分乙状结肠、部分大网膜及腹膜后、盆腔及左侧腰大肌旁肿物,并于回肠末端行小肠造瘘。手术顺利,术后出现尿储留,曾4次试图拔除尿管,均失败,留置导尿管严重影响患者出行和工作。为进行康复治疗收入我院,发病两个月来,体重减轻30余斤(包括术中切除肿物、腹水等),回肠造瘘口排便,睡眠正常。
既往史:甲状腺功能减退1年余,规律优甲乐125mg QD治疗。
入院诊断:腹膜后恶性肿瘤术后,卵巢术后,盆腔术后,神经源性膀胱,回肠造口状态,甲状腺功能减退。
功能诊断:排尿功能障碍,日常生活活动轻度依赖,社会参与能力减低。
入院评估:
1.改良Barthel指数:90分(小便控制0分);
2.膈肌超声检查:右侧膈肌增厚分数14%,左侧膈肌增厚分数38%;腹直肌分离(最宽处21.5mm);右侧腹横肌变薄(右侧1.7mm,左侧3.6mm);
3.营养评估:重度营养不良(患者主观整体评估营养量表17分)。
康复目标:
近期康复目标:提高整体功能;改善膀胱顺应性,维持膀胱容量;预防尿路感染、膀胱输尿管反流等并发症。
远期康复目标:恢复或部分恢复下尿路功能,自行排尿,提高生活质量。
康复治疗方案:
1.排尿管理:
(1)间歇导尿:根据残余尿量确定清洁导尿次数
(2)饮水计划:总量控制在2000ml/日,200 ml/次
2.运动方案:
(1)核心功能训练:膈肌、腹直肌、腹横肌、腹内外斜肌、盆底肌等肌力、耐力训练
(3)感觉和本体感觉训练
(4)有氧和抗阻训练
3.筋膜松解术:松解伤口瘢痕及内脏筋膜,拉伸胸腰筋膜和胸横筋膜。
4.营养支持:指导日常饮食,根据营养评估结果和实验室指标,结合训练强度计算每日营养物质的摄入。
在康复医学科经过约10天的综合康复治疗后,患者可自行控尿和排尿,残余尿量0ml。出院时,患者每次排尿过程中需要借助腹肌收缩2次辅助排尿。出院一个月后,我们对患者进行了电话随访,患者排尿和控尿功能良好,排尿过程中不需要腹肌辅助,没有发生泌尿系感染。
为更好地帮助患者康复,我们整理了以下运动处方:
侧卧位直抬腿(+抗阻) :15个/组×3组
蚌式开合(+抗阻) :15个/组×3组
臀桥(双桥、单桥):各15个/组×3组
膈肌松解+腹横肌激活:4组呼吸×5次
腹部顺时针方向按摩:10圈/组×5组,腹部陈旧性瘢痕手法松解
腰背筋膜拉伸
康复踏车 20分钟/次,2次/天
神经源性膀胱在盆腔肿瘤术后的发生率高达70%以上,约20%的患者术后将长期在遭受神经源性膀胱的困扰。本例患者因腹膜后恶性肿瘤,盆腔术中可能损伤盆腔神经和肌肉出现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治疗前多次尝试拔除导尿管均未成功,严重影响其生活和工作,经综合评估和规范康复治疗后,排尿功能快速恢复。因此,早期规范的康复治疗可有效促进肿瘤术后患者的功能恢复,通过运动疗法、营养支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共同为肿瘤患者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