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科

科室新闻

三代“九三人”的病理情缘

发表日期:2019-10-10 来源:病理科,腹膜肿瘤外科 作者:王玲玲,于洋 本页责编:左彦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第70周年,70年砥砺奋进,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一跃成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70年风云际会,各行各业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持续不断创造新的奇迹;70年沧海桑田,中华民族昂首跨进伟大复兴的新时代。

70年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也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国初期医疗资源短缺、诊疗水平低下,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是影响人民健康和寿命的主要疾病,到如今建立起全面的现代医学体系,健全的医疗保险体系,诊断技术和治疗水平与国际接轨。而病理学作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在我国现代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名年轻的病理医生,作为“九三学社”的一名新社员,投身于创建新时代的盛世伟业中,我不由得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想起了我们单位三代“九三人”的病理情缘。

第一代“九三人”严庆汉:白手起家创学科、毕生攀登拓荒原

image001.jpg

图1.第一代“九三人”,病理科原主任严庆汉

作为“九三学社”的第一代社员,严庆汉主任1958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同年创立北京铁道医学院病理教研室,即我院病理科的前身,从1958年到1966年,累计进行500余例尸体解剖,如今看来,这样的数字是惊人的,为病理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资料;1969年,全体病理科人员在严主任的带领下,开拓创新,发明了半导体切片技术,这是冰冻制片技术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大大提高了冰冻病理检查的工作效率;70年代初,严主任建立了“淋巴网状组织病理专项档案”,详细记录淋巴瘤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并进行追踪随访,积累了4000余份珍贵的科研资料;1982年,严主任赴美学习,回国后,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免疫组化技术,推动病理学进入分子病理时代。严庆汉主任是我国淋巴瘤病理专业的先驱人物,为新中国的科技及医疗事业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老人家即使在重病期间,依然坚持写书,笔耕不辍,我作为最年轻的后辈,去探望他的时候,他亲切的拉着我的手,意味深长地对我说:你们都是病理专业的人才,病理的明天就交到你们的手上了。老人家在回忆录中这样写到:“人人都有一个‘梦’,我的梦就是有朝一日坐在十头显微镜前,带着有志献身病理的年轻医生,把自己的四千份笔记、随诊病人、追寻下落、是死是活,重新回顾复习一遍。看看自己诊断的病例对的对了多少,错的错在哪里,得到些什么经验,有些什么教训”。当读到这一段时,我泪如泉涌,老先生在病危之际,心心念念的是他呕心沥血积攒的病例,他希望我们这些年轻人能够传承他的衣钵,重新阅读这些病例,做一个彻底的研究,为我们以后的正确诊断奠定基础。严主任的忘我敬业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

如今,严主任的梦想已然变成现实,我们拥有最先进的十六人共览显微镜,我们是有志献身病理的年轻医生,而我们需要做的,是用这样先进的设备将老主任积累的病例逐一阅读,读组织结构,读肿瘤类型,我们还需要思考进一步做什么工作,来完善、来验证、甚至推翻曾经的诊断;我们要整理这些病例,建立完整的数据库,充分发挥病理的桥梁作用,看看临床与病理之间究竟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准确的病理诊断会指导正确的临床治疗,从而使患者在最大程度上受益;我们在明确诊断以后,要深入思考更内在的、更本质的问题,那就是疾病发生的原因及发生机制,从而指导临床治疗。当然,这些只是我个人一些肤浅的认识,远不及老主任内心所想,但是,我们至少是应该循着前辈的脚步,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第二代“九三人”曲从玲:精益求精钻技术、顾全大局保发展

image003.jpg

图2.第二代“九三人”曲丛玲,前病理科技术组组长

另一位让我无比敬佩的前辈是曾担任病理科技术组组长的曲从玲老师。曲老师比严主任年轻二十几岁,是科里第二代“九三人”。曲老师兢兢业业,几十年如一日,即便是退休将即,也一直工作在一线,负责全科的免疫组化及后勤工作。在工作量激增、年龄逐渐增大的情况下,曲老师从来没有一句怨言,永远都是在第一时间把免疫组化切片送到我们面前,还会和我们交代哪些没有染好,出了什么技术问题,对待工作的态度是一丝不苟,鞠躬尽瘁。每当华灯初上,依然穿梭在各个房间的那个忙碌的身影,永远都是曲老师,她会检查各个房间的机器、电源开关,断绝一切隐患的发生;每当节假日,我们与家人团圆的时候,曲老师大都选择加班,以保证我们最早看到切片,缩短病理报告的时间。2015年,曲老师光荣退休,但是在科里人手紧缺的情况下,她毅然选择返聘一年,帮助科里渡过难关。在生活上,曲老师对我们每一个人的事情都放在心上,时常对我们嘘寒问暖,可以说是关怀备至,能被一个人这样在意,内心是无比幸福的。在这个高速运转的城市,我们的内心或多或少的浮躁和迷茫,正是因为有了像曲老师这样忘我奉献、负重前行的人,才能现世安稳,我们的内心才能得到真正的平静。每当回想起曲老师的笑容,我便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九三人的精神,犹如涓涓细流,滋润着我们年轻人的心,他们身上散发的伟大的人格魅力,深深吸引着我。

第三代“九三人”李雁:病理临床相结合、追梦路上领头人

image005.jpg

图3.第三代“九三人”李雁教授,现病理科负责人

如今,病理科迎来了新一代的“九三人”,一位并非病理专业,却与病理有着深厚渊源的肿瘤学专家——李雁教授。他是我国腹膜癌诊疗领域的拓荒者、领路人,他打开了我国腹膜癌研究的窗口,让腹膜癌病人在绝望中找到了生存的希望,全国各地的病人都慕名而来,他的门诊从来都是门庭若市,李主任始终视患者如亲人,节假日坚持查房,从业30余年从未休过年假。就是这样一位德艺双馨的肿瘤外科主任,在肿瘤学方面颇有造诣,同时深深热爱病理专业,兼顾两个科室的管理。李主任谦虚的说:我这个人没别的优势,但最大的优点就是做事认真。对于科室的管理,主任不仅精细到每一个人的历史和未来发展方向,对于科研的分工严格按照个人擅长的领域和兴趣,论文更是一个字一个标点地修改,甚至是我们日常汇报的PPT,他都逐个修改,常常工作到深夜,为了帮助我们的年轻医生申请课题,从手术室直接赶到科里指导,这就是“九三人”完全忘我的工作精神;我曾经亲眼目睹,主任为了纠正我们的不良习惯,几次亲自翻看垃圾桶,只是为了确认我们是否把医疗垃圾分类并密封;所谓以小见大,正是这种认真的精神,感染着每一个人,并时刻提醒我们要按规矩行事,因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李主任是将临床与病理紧密结合的实践者,是我们追逐科研梦想道路上的领航人。我坚信,在这样的发展方向的指引下,病理科必将突破发展的瓶颈,达到前所未有的发展高度。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样伟大的历史契机下,我应该不断的反思与总结,总结自己在日常工作中的点滴,学习与继承前辈的爱岗敬业的无私奉献精神。

作为科里最年轻的“九三人”,我深感自豪,自豪的是我的前辈们是如此优秀,他们或在某一专业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或在某一技术领域成为领军人物,他们的思想,同样深邃而超前,如同灯塔一样,指引我前进的方向;同时,我也发现了自身的不足和差距,我希望在前辈们的指引下,在实践中前行,并不断总结,坚定一个发展方向,并在此方向留下自己的印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病理专业的发展。

这就是我们三代九三人的病理情缘。我们热爱我们的专业,热爱我们的祖国,相信我的祖国会越来越好!

(荐稿:李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