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也想去看看乡村,看看集市。早上我们比以往起来得早些,简单准备一下,吃过早饭,来到医院门前集合上车。去两辆车,一辆是院长的座驾,另一辆是国家农村医疗巡诊的专用车辆,上边配发下来的。车的内置医疗配置还是很好的,有手术设备、负压吸进、心电图机、B超机、氧气瓶等。驾驶室内可乘坐8人,我被安排到院长的车里,其实我很想坐上这辆巡诊车,体验下感觉。
我们准时出发,路上在车里蒙古族歌声的背景下,和院长闲聊起来。院长向我们介绍,这个地区人口居住比较分散,有的地方仅有几户人家,生活还是很艰难的,有的地方也就刚刚通上电,出来进去还是比较不方便。旗政府动员搬出来,但是故土难离。也聊些当地的一些人情世故,当地民俗习惯等等。边走边聊,为了照顾后面的大车,车开得并不很快,路上还时不常的可以看到田鼠,毛乎乎的,在路面和路旁走动,不紧不慢,车到很近处才一闪不见了。当地人叫它大眼贼儿,对草的生长破坏较大,尤其在草发芽阶段,它专食草根。路的两边不时的有深谷沟壑,路上只能看到沟壑里长得高高的白杨树顶部。向远望去,山坡上的松树覆盖面积还是很大的,但讲头几年因干旱,松毛虫大面积泛滥,导致不少松树死亡,要恢复起来还要几年时间。
闲谈中不知不觉翻过眼前的土梁,到了白音花镇口,白音花镇是纯蒙古族地区,是库伦旗管辖六个镇之一,相对富裕些,因为这个地区发展农业和牧业的生产。镇子不大,但在镇路两旁停放大大小小的农用车,有四个轮,也有三个轮的车,比以往想象农村马车赶集的概念变化很大,我们几乎没有见到马车。集市在马路一侧大广场内,马路并不显得拥挤,人流也不是很多,都在广场内的缘故吧。我们的巡诊车道是格外显眼,车后有大人小孩,追赶着。路过集市口便是镇卫生院,车停下来立刻围拢上许多人,好奇观看,但有些打怵,与我们保持一定的距离,向我们张望的同时用蒙语交谈着,我们也听不懂他们在说些什么。
我们打出库伦旗医院、北京世纪坛医院的横幅,并将我们手中的宣传单发放给他们,他们才向我们走近,告诉他们在镇卫生院里可以免费看病。这时我们才细细看看镇卫生院的样子,二层小楼,楼顶上竖立着白音花镇卫生院的大字,楼体整洁,窗户明亮,周围的院落干净,无一丝杂物。走进卫生院,有医院人员的介绍,我们也驻足下来,详细看了看,卫生院有十几位医护人员。大家简单到各个诊室看了看,有外科、内科、骨科、儿科,妇科、药房、放射科、检验科和特色的蒙医科,还有一个社区卫生所,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不过这也在我们心里泛起嘀咕来,人员不多如何担当起来,我们向卫生院院长问起这个问题,院长是个蒙古人,中等身材,比较健壮,蒙汉两种语言都很流利,笑着说道:比如我,我是要看外科、骨科、放射科,还要坐诊蒙医。我们立刻明白了,他们的专业知识是非常广的,超越我们平时对医生的概念,我对他从内心里感到敬佩。
开诊围上来很多看病的、咨询的、看热闹的,有的手中还提菜,扛着麻袋,一屋子人。我们请他们坐下,但他们站着就行,只要不让他们出去就好,也是一种看病的方式吧。由于语言不通,交流起来有很大困难,我们带了一个翻译不够,镇卫生院的人员帮助我们。病人不管你是哪专业的,你是医生就来找你看病,高血压、骨科的疾病很多。
有一名中年妇女扛着麻袋,提着一卷铁丝走进诊室,满脸通红。曹大夫及时给她测量了血压260/140mmHg,并立即让病人安静下来,并立即让她舌下含服硝苯地平片,静坐半个小时,再测血压。在等待期间,我们和他们全家攀谈起来,她是在汉族地区长大的,后嫁到这里来的,所以她能讲普通话,并向我们介绍,这里的人大多不会讲普通话,她家三口人,一个儿子,有60亩地和牛羊,每年有3万元的收入。去掉种子化肥,纯收入1-2万元,生活还是可以的。和她聊天,时间很快过去了,病人再测血压160/ 90mmHg,并叮嘱病人服药,以及注意事项。
看到病人离去,我们感想很多,病人血压这么高,仍在劳作。一年辛勤的劳动,挣的那点钱用再顾健康保健是不可能的。病到一定程度才肯出钱来看病,农村普及健康教育才是根本。合作医疗帮助他们解决很大一部分医疗问题,但在一些地区还是很难的。
对我们北京大医院来的医生,从没到这么偏远地区的农村巡诊,感触还是很深的。在回来的路上我一直想,那里卫生院的人、他们的工作,也担心那位中年妇女,他的身体到底能维持到哪天,那么高的血压随时让她倒下,愿她平平安安的吧。
(荐稿:王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