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55线路检测中心
English
路径导航: 首页 >>党群园地 >>我敬我业

夜幕中

——我在急诊看到的点点滴滴

发表日期:2011-11-01 来源:挂号收费处 作者:王 晋 本页责编:李春慧,原驰
人阅读
 

夜幕深沉,忙碌了一天的人们陆续进入甜美的梦乡,可医院的急诊室里仍然是一片忙碌的景象。在这个平凡而又重要的岗位上,医护人员用他们的精心、耐心、爱心,步履匆忙地在和时间赛跑。

我在急诊收费处工作有一个月了,通过急诊收费工作及平时的观察和与急诊医护人员的交流,我发现其实急诊的苦和累我们都是可以承受的,但真正让人觉得艰难的是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这让我们医护人员在心理上常常是“如履薄冰”。

晚上两点,一辆救护车停在了门口,大夫第一时间赶了过来。是一位老大爷,心律失常,家人很慌张,看老人脸色不好,不知所措,围在大夫身边七嘴八舌地询问着,一时间急诊里“热闹”了起来。

“现在病人需要的是安静!”大夫认真地说道。

“心跳160/分,250毫升盐水静点……”大夫在诊室开着医嘱,对身边护士说道。

患者家属有些怀疑地问:“可以了?”

“是的,请相信我们。”大夫简单而坚定的回答。

后来从护士那了解到,像这种情况他们看来很常见,但家属不懂就会害怕。夜间来就诊的患者病情急、重,家属都很着急,医生、护士稍有迟疑便会遭到家属的误解,甚至破口大骂,遇到这种情况,要解释,但还不能解释太多,还要赶紧消除他们的误会,不然会引起他们更大的不满以致投诉。

曾记得有一次,我问护士老师们一个很敏感的问题“你们被投诉过么?”,“当然有,有一次一位老人患急性心衰,我们立刻为她上呼吸机,抽血化验,老人的双手双脚浮肿,找不到血管,只能在颈部抽血,可由于老人出汗,颈部的胶布很快脱落了,血从针眼里淌了出来,老人的家属很不满,指责我们说这么多护士看不住一位老人。一位护士拿着棉球抵住老人的针孔,抬着胳膊十几分钟,另外一位护士边解释,边安慰老人不要害怕,重新在手臂上寻找可以输液的地方,老人一遍遍要求躺下、坐起,护士耐心地一遍遍扶着老人躺下、坐起,可就是这样,患者家属还是投诉了,说在护理过程中有操作不当,我们真是很委屈。”

一天夜里,急诊室里只有几个输液和几位留观的患者,大厅里显得格外宁静,突然一声吼叫打破了这一切。

“你们赶紧给我看病!我撞到头了,治不好我谁也别想活!”原来是一位三无人员,他坐在急救病床上瞪着身边的医护人员。

“我没钱,一分也没有,你们就得给我看病!”急诊的医务人员很无奈,但还是按照医院对三无人员的看病流程给他开了单子做了检查,而在这期间,一句句难听的话不绝于耳。最后,医务人员还是保持着微笑告诉他如何用药、如何休养。像这样的事还有许多许多……。

在急诊,不光是身体上的劳累或制度的严格,更多的是患者和家属的不理解、难以沟通,是真的心累。他们不能出一点点错,甚至不能稍微放松一点。在没有白天黑夜的急诊,有的只是一张张渴望生命的表情,而守护这些生命的就是我们的医务人员。

高强度的工作、高度紧张的神经,还要时常在谩骂声中急救。医生和护士常常也是患者,但患者不会成为医生,这句话很难理解,但我们只需要多一点宽容和理解,增加医患之间的信任,破除中间的冻冰,一同创造更和谐、便捷、高效的急诊就医环境。

(荐稿:张平)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