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5月11日,论坛新闻媒体见面会于北京世纪坛医院举行,来自光明日报、健康报、科技日报等十几家媒体针对论坛的举办和心血管健康问题进行了提问。我院教育处处长李文斌、心内科主任杨水祥出席见面会。杨主任对记者感兴趣的问题一一作答,问答摘要如下:
有媒体问:第四届国际心血管热点论坛暨心脏交叉学科论坛”即将召开,在此之前,该论坛已成功举办三届,已形成了独到的会议定位与特色,与会代表达到4000多人,盛况空前。作为大会主席,您能否从会议的建立初衷、发展历史和学术影响力形成等方面向我们详细介绍一下“国际心血管热点论坛暨心脏交叉学科论坛”?
杨水祥教授:国际心血管热点论坛已连续举办三届,本次召开的是第四届国际心血管热点论坛,会议起点比较高,从建立到组织各方面都很到位。目前,会议已经形成一个品牌,在学术界也已经得到认可。国际心血管热点论坛举办的主要目的是给广大医生提供一个培训、学习交流的平台,把最新的热点、技术、资料传递给广大医生,为推动心血管事业发展,尽一点微薄之力。
会议采取不收费原则,为参会医生提供免费学术资料、会议资料、会议证书、学分等,为广大医生提供免费的学习交流平台。会议也为各位专家提供一个讲座交流平台,把他们的好经验、好技术传递给广大医生,得到了广大医生的认可和好评。因此,会议发展很快,我感到很高兴。我要感谢医学会的支持,感谢胡大一教授、霍勇教授及广大医学界的各位专家的关心、帮助和支持,感谢广大医生同仁的积极参与。没有他们的支持,我们也没有今天的进步。我从国外回来后开始做这项工作,做的比较晚,但我相信一定能做好。
会议开始主要是把热点问题,最新技术,资料传递给国内,后来我发现多数心血管疾病的学科交叉问题。所以,从去年开始我们增加了“交叉学科论坛”,更多地对交叉学科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学习。我们会议的亮点有两个,一是热点问题,二是交叉学科问题。我重点说一下交叉学科问题。随着社会老龄化,老年人口大量增加。老年人发病,除突发心脑血管病以外,合并其他系统多脏器、多器官损害的疾病也很多。所以,我们对临床医生的要求是注重自己专科领域的同时,也要涉及到交叉学科的问题。交叉学科将对推动和提高未来的医疗水平,促进我们的年轻医生的成长和发展起到很好的作用。所以,我们要通过交叉学科的培训,使广大医生达到一定的技术水平,给患者带来更好的服务,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事故,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有媒体问:本次会议的举办与往届相比有哪些突出特点?将向与会医生传递什么理念或信息?有哪些亮点值得大家关注?
杨水祥教授:本届会议的亮点,仍然是贯彻预防为主,关注重点疾病和交叉学科问题。近年来,我们更加注重疾病的预防,特别强调的是心力衰竭、心衰综合征治疗等心脑血管病的预防。过去,大家都注重治疗,预防工作没有做到位,这也是目前某些疾病发病率越来越高的一个主要原因。所以,应该从源头上来做预防工作,特别要注重社区,注重中老年人的预防,要强调亚健康状况的治疗。
有些病人正处于一种亚健康状况,特别是中青年的冠心病和猝死。我曾发表过相关文章,中青年冠心病和猝死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大家经常会看到、听到一些演艺界的明星,商界的精英,还有一些专家学者突然猝死的报告,广大百姓却无人报道,其实百姓的猝死率也很高。比如说出租车司机、火车司机,还有飞机驾驶员都有猝死的报告。而且,猝死率不断上升,已成为一个社会医疗问题,应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因此,我希望做好冠心病预防,减少中青年冠心病猝死的发生,这是本次强调的一个重点。
心力衰竭是21世纪两大堡垒中最主要的一个堡垒,随着冠心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增高,加上社会老龄化,心衰患者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病。在美国,心衰的发病率是2%,中国约1%。大概有一千万患者,而且急性心衰和慢性心衰发作越来越多。这两年,我也一直关注心衰,写了不少这方面的文章,想让更多人关注心衰发展另外,心衰实际上是一个进展性疾病,一旦发生了,它就会持续地进展下去,不断地发展。所以,心衰的死亡率很高,类似于肿瘤,一年死亡率大概占30%左右,这需要更多人的关注心衰的重要性,要通过更多的临床研究和临床实验,需要广大临床医生不断地在现有药物的基础上摸索,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治疗药物,包括一些器械治疗,CRT结合CRTD治疗,设法阻断心衰的进展。这样,才能更多地延缓病人的病情发展。本次会议一大亮点是介绍一些最新的CRTD治疗进展,以及最新治疗方法及最新的技术。
21世纪关注的另一个心血管疾病是房颤,房颤在国内备受关注,特别是马长生教授,在房颤领域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房颤的治疗中,胡大一教授、霍勇教授积极倡导射频消融,用指南来修正,所以,我国房颤治疗能够走向世界前列。但目前,房颤也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射频消融治疗的成功率还不是很高,特别是持续房颤和永久房颤,效果还不能令广大病人满意。药物治疗也没更好的药物,包括脑卒中的预防,抗凝治疗也缺乏有效的、便宜的,能够为广大老百姓实用的药物,这也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一大挑战。
需要补充的是,在我国,房颤发病率很高,而且房颤导致的脑梗塞发病率也很高,近1/4-1/3的病人都可能与房颤有关系。所以房颤治好了,在一定程度上也就预防了脑血栓和脑梗塞。会议还包括冠脉介入、心律失常、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有关交叉学科的问题,还有心脑血管交叉学科论坛、心肺交叉论坛、心肾交叉论坛、心脏和消化性疾病交叉论坛等等,都是临床治疗需要的。这次,还新增中西医结合论坛。
中医是中国的国粹,是我们的医学宝库,中医药治疗有它独特的方法,对于治疗一些慢性病,或对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都有很好的作用。活血化淤药物,对改善冠心病和心脑血管病,甚至房颤都是很有用的。所以我们强调,西医应该更多地理解中医的一些观点。一些中药应和西药结合起来,在临床治疗上为患者带来好处。希望通过这个论坛,我们可以邀请到陈可冀院士、吴以岭院士和一些在中西医结合方面有名的专家学者,来会议上进行学术交流,希望广大医生能够关注这个论坛。
有媒体问:随着我国心脏病发病率的逐年增高和社会老龄化,心肾综征(CRS)已经成为严重影响人们心身健康的疾病,已经成为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治疗困难的重大疾病之一。面对这一严峻的形势,请您介绍一下目前全球范围内心肾综合征防治工作的现状?中国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在心肾综合征的预防与管理方面有哪些优势或是还存在哪些不足?
杨水祥教授:欧美国家最早提出了心肾综合征、多脏器衰竭。近年来,这个问题在中国也得到了关注,开始逐渐关注心肾综合征的治疗。但国内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还不够,对它的发病机制和在临床的处理上还不是很到位,需要向一些发达国家学习。
心衰会影响到肾脏功能,肾衰也将加重心衰,心肾是交互影响的疾病。神经、内分泌、交感神经系统还有RAAS系统的参与,都会加重肾功能不全和心衰的进展。所以,心肾疾病,无论是对心衰、肾衰都要特别关注。过去,心内科大夫只管心衰,肾内科大夫只管肾衰,而忽视这两者相互影响,甚至影响多脏器的功能。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学科的进步,医生们越来越关注心肾综合征。但目前,对发病机制的认识还不是很完善,也缺乏有效的药物,这需要我们更多地去努力,发展新的治疗方法和治疗药物,在治疗心衰同时更多地保护肾脏;在治疗肾衰的时候,更多地保护心脏。如何阻断二者的相互影响,将是我们临床医师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所以,本次会议也将重点强调这个问题。
有媒体问:我们了解到,今年北京世纪坛医院新增设了由您出诊的心律失常、房颤和起搏器门诊。同时,您又承担着科室的大量工作,在这样一种工作紧张、压力很大的状况下,贵科室对急性心肌梗死等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很高。能否请您从制度建设方面谈谈心内科是如何保证临床治疗的高水准的?
杨水祥教授:我中心一直很关注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治疗,引进了最新的三维房颤标测系统,在临床治疗上效果很好。在一些专家的支持和帮助下,目前,我们对房颤的治疗比较多,治疗效果也比较好。另外,其他的一些射频消融也做了不少,特别是对一些频发室性早搏,通过进行了积极的消融治疗,效果很好,广大患者比较满意。
在学科管理方面,我们从临床医生开始做起,摸索经验,同时也向其他的专科、专病医院和较大的医院学习,向其他的专家教授学习如何管理。我院近年来发展很快,从整个临床,包括冠脉介入、消融、
房颤消融、三腔起搏器等其他技术,治疗效果都很好。我刚到世纪坛医院时,年门诊量仅有一万人左右,而现在都突破了十几万人。在学术界,有了一定的影响。这也是我们向其他医院学习和一些医学界专家支持和帮助的结果。特别是我院新技术的开展,得到了北京许多学者和知名专家的指导,我们对此表示由衷的感谢,相信我们以后会做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