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55线路检测中心
English
路径导航: 首页

经内镜粘膜下层剥离术(ESD)

——消化道早期肿瘤微创技术

发表日期:2014-05-13 来源:消化内科 本页责编:王占荣,原驰
人阅读

 

“经内镜粘膜下层剥离术”是一项内镜微创技术,可用于治疗消化道早期肿瘤。作为内镜微创技术,ESD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痛苦小,易恢复,且术后体表不留瘢痕,治愈率更高。目前,我院消化内科已完成数十例ESD病例,随访患者均无复发。

经内镜粘膜下层剥离术,简称ESD(E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是一种利用各种电刀对消化道黏膜层的病变进行黏膜下剥离的内镜微创技术,目的为整块、完整切除病变,可用于治疗消化道早期肿瘤

ESD可以治疗什么疾病?

ESD可以治疗:胃肠道巨大息肉、侧向发育性肿瘤、重度不典型增生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等癌前病变、食管和胃肠道早癌、食管和胃肠道黏膜下肿瘤

ESD治疗前要先进行常规内镜检查。

这包括了解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态,结合染色、放大内镜、超声内镜检查,确定病灶的范围、性质和浸润深度。

ESD治疗后的患者一定要重视内镜随访。

  • 术后第1年及第2年各行内镜检查1次,以后每3年1次连续随访。

  • 早期癌症内镜治疗后,术后3、6、12个月定期内镜随访,并行肿瘤指标和相关影像学检查。

  • 无残留或复发者,以后每年1次连续随访。

  • 有残留或复发者,视情况继续行内镜下治疗或追加外科手术切除,每3个月随访1次。

  • 病变完全清除后,每年1次连续随访。

作为内镜微创技术,ESD比传统外科手术有明显优势。

  • ESD手术痛苦小、住院天数少、术后体表不留瘢痕

  • 患者无需行常规开腹手术,更能维持正常的生理结构,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影响小。

  • 与以往的粘膜切除术相比,可实现较大病变的整块切除;通过完整切除病变,可以对切除组织进行详细的病理学检查,提供病变的浸润深度、断端是否有残留等信息。

  • 提高内镜下治愈性切除率,减少病变的局部复发及远隔转移,提高5年存活率。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