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内镜粘膜下层剥离术(ESD)
——消化道早期肿瘤微创技术
发表日期:2014-05-13
来源:消化内科 本页责编:王占荣,原驰
人阅读
经内镜粘膜下层剥离术,简称ESD(E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是一种利用各种电刀对消化道黏膜层的病变进行黏膜下剥离的内镜微创技术,目的为整块、完整切除病变,可用于治疗消化道早期肿瘤。 ESD可以治疗什么疾病? ESD可以治疗:胃肠道巨大息肉、侧向发育性肿瘤、重度不典型增生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等癌前病变、食管和胃肠道早癌、食管和胃肠道黏膜下肿瘤。 ESD治疗前要先进行常规内镜检查。 这包括了解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态,结合染色、放大内镜、超声内镜检查,确定病灶的范围、性质和浸润深度。 ESD治疗后的患者一定要重视内镜随访。
作为内镜微创技术,ESD比传统外科手术有明显优势。 | ||||||||||
相关文章
上一篇: 激光可以导致“黑素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