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汤山日记】风雨之见彩虹
岁末年初,正当人们准备欢度春节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肆虐着武汉,并席卷祖国大地,一场阻击疫情的战斗也随之打响,作为一名老急诊医生义不容辞报名参加战斗。从2月10日参加北京小汤山定点医院抗击疫情战斗以来,至今已经两月余,疫情终于得到控制,医护也进入休整期。快进的工作节奏终于演变缓慢的生活放映,静下心来回顾这两个月的点点滴滴。
我是第一批到达支援的医生(工号YS0001),是一位“多能干细胞”,小汤山分为两大区域,B区和新建病区,根据疫情变化和工作需要,先后在这两个区担任B1区主任、新建7、8病区组长、新建3、4区主任和B2、B3病区的二线医生。在一起战斗的过程中,有两件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不单单是多学科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还涉及突发事件应对、组织领导、责任担当和敢于向前的精神。
一. 临危受命,组建新病区
因为国外疫情加重,有大批留学人员乘飞机归国,3月16日紧急启动新建病区筛查工作。当时我担任新建7、8病区组长,第一天上岗就是24小时值班,晚上就收治筛查了100多位需筛查人员。第二天晚上八点半左右正在下夜班休息中,突然接到专班组李处长的电话通知,在机场初步筛查出有发热的、咳嗽和接触史等情况的大批人员,需要进一步筛查确定。专班组决定立即开启一个新病区,由我任病区主任,医护人员名单1份(白天刚从各个市属医院抽调来医护人员,都没有见过面),让我从名单中组织人员,1小时之后到新建病区集合。刚接到通知,心里也比较紧张“自己能行吗”,现在的工作都是随着疫情变化而随时调整的。“疫情就是命令”,不能辜负组织的信任。时间紧任务急,立即电话联系人员,微信建群,选好今晚值班人员,安排班车从驻地到新建病区。晚上十点半在集结后,大家简短相互介绍自我,布置任务,迅速带领当晚值班人员熟悉区分污染和半污染区,熟悉电脑系统操作和诊治流程,转眼半夜12点了,开始接收筛查人员。这些需筛查人员在机场有的已经滞留已久,心情可想而知,飞机还在不断的降落,人员不断的增加。一夜忙忙碌碌,就像在战场。终于天亮了,白班的医生来接班了,他们也是第一次,面对着新的电脑系统开始培训他们。同时还要逐个阅读CT影像,判断病情,不能遗漏和误判一个确诊或疑似的新冠肺炎患者,整理筛查出的重点筛查人员,在上午、下午的主任例会和专家组病情讨论会汇报。万事开头难,连续3天吃住在新建病区,有的病区主任嗓子都哑了,就这样“疯狂”的度过1周,几个病区筛查完1200多名筛查人员,确诊患者收治在B区。
二.拯救“狂躁”的少年
我在B区值二线的时候,收治一位确诊的新冠肺炎患者,19岁的男生,1米8多个头。住院第二天护士通知医生,拒绝抽血、不配合检查,态度很不好,怎么劝说不听。大家商量怎么办,不知道患者之前的情况,是否存在精神心理问题,作为二线,应当首当其冲的进去了解详细情况,于是穿上厚厚的防护服进入病房,面对面交流将近1小时,回答他提出的各种问题,讲解检查的重要性等,终于,病人答应检查了。出来的时候感叹现在的孩子太难“对付了”。之后我们又请心理医生会诊,叮嘱各个值班医护人员多加关注、给予更多的关心关怀。
这样平静的过了十来天,治疗疗程结束,复查了几次核酸,但有可疑阳性表现,意味着近期不能出院,终于在一天晚上,护士紧急汇报,患者在病房情绪异常激动,要求出院回家。我正好在班上,我说还是我进去谈吧。他的年龄跟我的儿子一样大,多维的去思考这个问题还是我进去比较合适,跟他的父母再次电话沟通,再次调阅他的病例,做好充分心理思想准备,穿好防护服,“大义凛然”的进入病房。交流大约1小时左右吧,使出浑身解数,融进我20年急诊经验,终于小伙子情绪稳定,表示理解配合,出了污染区,脱掉防护服,发现内穿衣被汗水浸湿。其实,思想上的问题就在“一念之差”,结局便不同,这一夜终于安然度过。
在北京小汤山定点医院的60多天中,各家市属医院的同仁们,不计个人得失,团结一致,毫无怨言,共同抗击疫情,保卫首都人民的安全。感谢和我一起战斗的同志,在这个抗击疫情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的不足和其他医院同仁的优点,今后会更加努力学习、取长补短,锻炼自己,将所学所悟运用到救死扶伤的工作中。
简介:殷显德 男 1971年9月出生 硕士 北京世纪坛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 专业:急诊医学 一直从事急诊急救工作
擅长:急诊危重症救治、急性中毒抢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