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55线路检测中心
English
路径导航: 首页

齐心协力 筑梦启航

病理科继续教育项目工作总结

发表日期:2021-04-26 来源:病理科 作者:杜雪梅,昌红,李雁 本页责编:李春慧,左彦
人阅读

8455线路检测中心病理科举办的2021年继续教育项目“腹膜癌的临床与病理”、“大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进展”圆满落幕。

一、 项目举办背景

腹膜癌是指在腹膜上发生和(或)发展的一类恶性肿瘤,包括原发性腹膜癌和继发性腹膜癌两种。腹膜癌在临床上不少见,我国70%以上的胃肠癌患者就诊时已为临床III期及以上,发生腹膜癌的风险很高;而且腹膜癌也是卵巢癌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表现;甚至原发于腹盆腔外器官的恶性肿瘤也可发生腹膜癌,如乳腺癌肺癌胃癌患者腹膜种植转移发生率超过50%,结直肠癌患者腹膜种植转移发生率超过10%,初诊卵巢癌患者腹膜转移发生率超过70%。荷兰一项肿瘤相关流行病学研究,如果腹膜癌作为单一病种进行统计,腹膜癌发病占第五位。

首都医科大学肿瘤医学院,8455线路检测中心肿瘤中心下属腹膜肿瘤外科是我国首个专业化腹膜肿瘤诊治基地,专注于胃癌、大肠癌卵巢癌腹膜假黏液瘤腹膜恶性间皮瘤等腹盆腔肿瘤转移复发导致腹膜癌的综合诊疗,所创建的细胞减灭术加腹腔热灌注化疗术大幅度提高了腹膜癌病人的生存率,治疗受益人群遍布全国各地,并主持制订了《细胞减灭术加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腹膜表面肿瘤的专家共识》和《肿瘤细胞减灭术加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腹膜假黏液瘤专家共识》。

作为国际知名的腹膜癌诊疗中心和国际腹膜癌联盟的常委单位,参与制订了腹膜癌诊治国际指南,是“国际腹膜癌联盟•中国中心”、“欧洲腹膜癌学院•中国中心”,与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荷兰、意大利、西班牙、澳大利亚、挪威、波兰等国际领先的腹膜癌治疗中心保持良好的学术交流关系。是北京市卫生健康委确认的本市唯一“肿瘤深部热疗和全身热疗技术培训基地”,并获北京市科委“腹膜癌综合诊治新技术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认定,承担北京市卫健委的“一带一路”卫生合作项目和世界卫生组织合作中心项目。专科发展及人才团队获得“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集体项目、北京市医管局“登峰”人才培养计划等项目的支持。

淋巴瘤是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主要表现为无痛性淋巴结肿大脾肿大,全身各组织器官均可受累,伴发热、盗汗、消瘦、瘙痒等全身症状。根据瘤细胞分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和霍奇金淋巴瘤(HL)两类。

8455线路检测中心病理科主任严庆汉教授是著名淋巴瘤病理学专家,是我国淋巴瘤病理专业的先驱人物,为新中国的科技及医疗事业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特别是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严教授聚焦专攻“淋巴网状组织”,并建立了“淋巴网状组织病理专项档案”,详细记录了淋巴瘤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并进行追踪随访,积累了4000余份珍贵的科研资料,为淋巴瘤病理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经过不断努力,严教授于1975年组织了全国第一次淋巴病理学术会议。从此,国内淋巴病理形成了病理学的一个独立的分支专业,并不断完善发展至今。本次继教项目旨在继承和发扬著名淋巴瘤病理学家严庆汉主任的淋巴瘤事业,缅怀老一辈病理学家,继续做好淋巴瘤工作,将大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诊断、治疗、病理诊断和最新进展在全国推广。

二、 项目举办情况

两次继续教育项目均为线上形式,面向临床全国各级医务人员。“腹膜癌的临床与病理”项目由北京市病理学会主任委员刘东戈教授致辞,内容包括:李雁教授讲授的“腹膜癌的临床流行病学及治疗历史变迁:理论实践及学科建设”;郭爱桃教授主讲的“腹膜假黏液瘤的前世和今生”;陈谦教授主讲的“腹膜假黏液瘤的精准治疗”;杜雪梅主任医师主讲的“腹膜间皮瘤的临床病理诊断”;余春开副主任医师主讲的“妇科来源腹膜癌及原发腹膜癌的临床病理诊断”;林育林博士主讲的“腹膜假黏液瘤动物模型的构建及腹膜假黏液分子生物学研究”;闫风彩副主任医师主讲的“腹膜假黏液瘤的临床病理分析”;张爽医师分享了“妇科来源腹膜癌一例”,崔力方副主任医师分享了“乳腺癌腹膜转移一例”,杜雪梅主任医师分享了“上皮样型恶性腹膜间皮瘤透明细胞亚型一例”,王玲玲主治医师分享了“腹膜后副节瘤一例”。这些均是腹膜及腹膜后的罕见病例,开拓了视野,促进了交流。在线参会人数巅峰期达到了3600多人次,回放有4000余人次观看。

“大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进展研讨会”项目由首都医科大学临床病理学系常务副主任刘红刚教授致辞,内容包括:周小鸽教授主讲的“灰区大细胞淋巴瘤”,李向红教授主讲的“间变大细胞淋巴瘤”,昌红教授主讲的“皮肤大细胞淋巴瘤”,吴学宾教授主讲的“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治疗”,仲凯励副主任医师主讲的“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和预后”,石峰副主任医师主讲的“CD5阳性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高颖副主任技师主讲的“FISH检测技术在淋巴瘤中的应用”,张颖主治医师分享了“脏滤泡树突细胞肉瘤一例”,孙萍萍主治医师分享了“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一例”,张程燕主治医师分享了“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伴滤泡淋巴瘤一例”,陈奕至主治医师分享了“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一例”,向全国病理人展示了我们病理科目前淋巴瘤的诊断能力。在线参会人员达到5178人次。为了方便进一步学习,会后启动回放模式,截止2021年4月25日早上8:00,观看人数达5687人次。

三、 培训效果分析

领导高度重视,团队精诚合作。李雁主任和昌红主任亲自拟定会议主题并安排会议讲座题目,北京市病理学会主任委员刘东戈教授和首都医科大学临床病理学系常务副主任刘红刚教授为大会致辞,体现了病理学会领导对会议的支持。科室全体医师和高级职称技师参与会议讲座,高级职称人员准备专题课件,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准备病例汇报,会前预讲,大家相互提建议,反复修改。通过这两次会议促进了院际交流,调动了大家学习腹膜肿瘤淋巴瘤的积极性,增强了集体荣誉感。

线上学术会议优势。响应国家的防疫号召,线上会议避免人员聚集。其次,省去了参会人员的交通负担,足不出户,便可享受学术大餐,得到了病理界同仁的一致好评。第三,观众除了病理界同仁,还有临床医生、影像医生、患者,覆盖面更广,影响力更大。第四,本次会议采用“零”门槛儿原则,可以回放,知识无门槛、无限制、无隔阂,便捷,高效。

四、 存在的不足及改进计划

本次继教项目反馈只有网上留言,没有设计调查问卷。没有调查参会人员所在医院的级别、科室、职称,学员对本项目内容了解情况、满意程度和建议。

这两次会议本科室人员大多为病例分享,今后还需坚持日常工作积累,丰富研究成果。腹膜肿瘤淋巴瘤是医院的优势学科,具有丰富的病例,积累了大量的诊治经验,追踪新进展,不断总结提高,专题讲座数量还需增加,这也是努力的方向。

建设强专科、大综合,以肿瘤为特色的现代化学院型医院,是我院发展的方向。在这个目标指引下,病理科作为最重要的支撑和桥梁学科,其作用和地位日益凸显。我们病理人有理想、有信心、有能力、有方法,通过持续不断地务实努力,推动病理事业持续发展,为实现我院的十四五规划目标再立新功。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