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党的故事

【永远跟党走】将志愿服务进行到底

来源:急诊科 作者:于松松 本页责编:左彦 发布时间:2021-04-27 人阅读
字号:

我是于松松,出生于山东文登的一个农村家庭,现就职于8455线路检测中心,同时也是北京红爹之家妇女儿童志愿发展促进中心的总干事、北京市五星级志愿者。今天和大家聊聊我的志愿服务经历。

说起做志愿者,还得从我的家庭和我的经历说起。我的家庭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还记得小时候妈妈会因为酱油比食盐贵而舍不得买酱油。屋漏偏逢连夜雨,小学一年级的暑假我经历了一场烧伤意外,让本就不太宽裕的家庭雪上加霜。虽然经历了不幸,但是我却是幸运的。作为烧伤科最小的患者,我得到了全科室医护的关心和爱护,也得到了全病房病友的呵护,后来上了大学,我又得到了很多爱心人士的助学奖学金。从那时候起,我的心里就种下了用爱心回报这些曾经帮助过我的好心人的种子。

2004年我踏入大学校门,还记得入学的时候有各种学生社团,而我加入的第一个社团便是大学生青年志愿服务队,自此开始了我的志愿者道路。2006年我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学生党员,之后我越发觉得自己应该起到党员的带头作用,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带领身边的同学一起做志愿服务。我们一起参加“白色垃圾清理活动”,一起为学校的残疾学生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2012年我入职8455线路检测中心,成为一名奋战临床一线的老党员和临床医生。虽然临床工作忙碌,但我还是会利用自己休息时间参加“送医下乡”活动。还记得在门头沟义诊的时候,村民看到我们的时候的激动和期待,我一份一份给他们解读检查报告和心电图,一位一位帮他们解释用药和临床建议,一位老奶奶拉着我的手说,“我因为行动不方便已经有段时间没能去医院复查了,这多亏你们来了,我可以在家门口就解决了我的问题,太感谢你们了。”在“党员双报到”活动中,我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给大家科普相关知识,新冠疫情之后,我虽然有孕在身,但坚持在社区执勤站岗,帮社区做疫情防控宣传,并给大家做疫苗接种的相关答疑。那日疫苗接种科普活动后,社区的居民们都说“于大夫,你解释的真的很清楚,你讲完之后打消了我们的顾虑,我们都可以让家里人去接种了。”这些肯定让我觉得自己的志愿服务很有价值,自己作为党员在关键时刻更能顶得上!

2015年加入海淀区学雷锋志愿服务团队以来,我利用休息时间组织、协调并参与了100余场敬老、助残、拥军等公益活动。还记得第一次参加母亲节的慰问活动,是在海淀区核二院的家属院,我们给老人带去了文艺演出和节日礼物,忙忙碌碌的半天时间,虽然很累,但是看着老人们脸上开心的笑容,瞬间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离别前老人们拉着我们的手说,“真的舍不得你们走,希望你们以后常来”,自此之后,核二院家属院、翠微路21号院、羊坊店敬老院、四季青敬老院、康辉敬老院等等都会经常看到我和我的志愿者小伙伴们的身影。有人曾问我,你在急诊科上班,频繁倒夜班,工作那么忙,怎么还能坚持做公益?我都会笑着说,“因为爱心让我更有爱心,曾经那么多有爱心的人帮助过我,我要通过这种方式来回报他们的爱心。而且我的父母不在身边,我陪伴这些老人过节,也算是满足我自己的孝心吧。”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严峻的时候,我就在思考如何让在家不能去学校上学的孩子们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培养孩子们的爱国情操和社会责任感,让孩子们也参与到抗疫中来。于是,我和志愿团队的小伙伴们一起组织了2020年“大爱中华·童心向党”少儿朗诵网络大赛。大赛历时9个月,经过海选赛、初赛、复赛、复活赛、半决赛、总决赛等环节,让疫情期间的孩子们既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培养了爱党爱国爱人民的真挚感情,赞颂了最美逆行者,收到了良好效果,得到了全国妇联和共青团中央相关领导和专家的充分肯定,更是受到家长和孩子们的欢迎。

都说献爱心容易,坚持献爱心很难。志愿服务这条路走下去确实很长,但是看着受助人因为我的爱心而开心或得到帮助,得到他们的肯定,这些都是我坚持走下去的动力。现在,我有了自己的小家庭,也有小宝宝,那日我给7个月大的宝宝穿上大大的志愿者蓝马甲,告诉她“以后这件蓝马甲就是你的了,以后妈妈带着你一起去献爱心。”这是我的心声,希望她成为有爱心的孩子,更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她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