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55线路检测中心
English
路径导航: 首页 >> 医院新闻>> 医院新闻

人在旅途|“西北女儿”医疗援疆:
共建丝路经济带医疗中心

发表日期:2022-07-20 来源:天山博缘 作者:马晓蓉
人阅读

《河西走廊》是中国中央电视台和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联合出品的一部纪录片,2015年3月播出,距今已有7年时间了。河西走廊是一段通往文明的道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片中最令人难忘的是河西走廊的星空和八一冰川的景色,河西走廊的主题音乐是《河西走廊之梦》,由希腊音乐家雅尼创作。

图片1.jpg

纪录片《河西走廊》

为什么要提到这部纪录片呢?因为我就是一个地道的甘肃人,酒泉正是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的一座丝绸之路重镇,祁连山下的一片绿洲,西汉名将霍去病大败匈奴,酒泉因此得名,两千年前的酒泉是汉武帝对外开放的窗口,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我出生和成长在酒泉,记忆中,西汉胜迹——酒泉公园里的一汪泉眼常年有清澈的泉水涌出,古老苍劲的左公柳,钟鼓楼四面门额之一的“西达伊吾”,暗含着河西走廊与新疆的千丝万里的联系。这些记忆伴随着我的成长,深深印在了脑海中。纪录片中主题旋律由杜读管演奏,该乐器可追溯至公元前12世纪,伴随着低沉悠扬的音乐,脑中自然而然会浮现出沙漠中的驼队、古老的残存城墙和戈壁上顽强生长的红柳。

图片2.jpg

酒泉钟鼓楼

2022年春节,即将作为中组部团中央博士服务团成员来到乌鲁木齐挂职锻炼,尘封的记忆闸门再次被打开。《新疆旅游志》提到,“九州何处远,万里若长空,新疆不远,只是甘肃太长了”,一句话,从地理位置上拉近了甘肃和新疆的距离。踏上新疆这片土地的第一刻,我油然而生一种自豪,作为西北人,作为团友中家乡距离新疆最近的一员,在祖国最西部的这片辽阔土地上,我感受到了重返故乡的亲切感,不由地把自己当做了主人,来欢迎其他远道而来的全国各地的团友。聚餐时,我会介绍各种美食:拌面、汤饭、烤肉……这些都是我从小到大,哪怕在北京已经生活了20年仍念念不忘的家乡美食,而在这里随时随地都可以享受到这些美食,让我忘记了离家的孤独。许多同事问我来新疆生活是否习惯,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我就是一个西北人啊,现在回到了家乡,怎么会感到不习惯呢?!是啊,不管离故乡多久多远,一顿简单但带有故乡印记的家常饭,永远是游子心中不能忘却的记忆。

图片3.jpg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胸科医院

乌鲁木齐市延安路的南侧,有一所建筑略显老旧却有悠久历史的医院——自治区胸科医院。新疆是全国结核病高发省区,胸科医院于1958年建立,前身是乌鲁木齐市结核病医院,历经60年的发展壮大,2020年转隶成为新疆医科大学第八附属医院,医院肩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结核病防治临床中心,自治区结核病临床质量控制中心的职责。虽然我是一名呼吸科医生,但在这里我俨然是结核病的“门外汉”,千差万别的肺结核影像学表现、新版诊治指南发布和治疗药物的问世,改变了我对结核病的认知,原以为这种传染病已经不再广泛流行,治疗简单,不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等等。

在过去5个多月的工作时间中,我逐渐了解到新疆地区结核的发病特点,包括患者年轻化、多重耐药及泛耐药结核病多见、联合用药比率高、治疗不规范带来的耐药结核增多、重症结核仍有较高的死亡率……针对上述特点,从事结核病工作的每一位医生都在结核病的防、诊、治、控等方面积累了多年的经验,以老带新,逐渐壮大结核病治疗团队的力量。其中离不开老中青三代人付出的辛勤努力。

图片4.jpg

作者做学术报告

如今已经退休的老专家,当年带领还是主治、住院医师的团队,每月走访南北疆各个地州市、县城,进行结核病治疗工作的调研、督导工作。当时的主治医师、现在已经是结核病领域的一位专家深情回忆起到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患者家中时的情景:一位患有老慢支和肺结核的大爷,在接受医生详细的询问病情和听诊后,握着她的手,指着墙上挂着的毛主席和习主席的照片,激动地说:“我年轻的时候是毛主席派来的大夫给我看病。现在,又是习主席派来的大医生给我们治病!”老人看着她的目光中充满了感激和尊敬,让她立刻觉得从事的传染病防治这份工作是无比崇高,体现了医生这份职业的人生价值。当年的主治医师,现在已经成为新疆结核治疗领域的中坚力量,虽然现在由于身体和工作原因已很少去地州市进行督导工作,但他们仍继续从事结核病相关的宣传培训、科研及教学工作,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继续传承给年轻一代医生,通过对新生代的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进一步促进结核病事业的蓬勃发展。

多年前,结核病患者家庭经济条件都较为落后,每次来首府看病,几乎都是花尽了家中的积蓄,初次诊疗结束后,因为当地医疗条件受限,后续还需来胸科医院复诊。南疆的大爷大妈,住院带的包里装满了自己家种的大枣、核桃,一定要亲手送给我们的医生品尝;还有走廊里挂着的大大小小的锦旗,虽然翻译为国语有点拗口,却饱含了每位患者深深的感激之情;患者既往服用抗结核药的情况对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至关重要,但记住复杂的药名让患者为了难,于是我们的医生想出一个好办法,让患者记住每一种药片的“长相”,接诊时这样问:吃红色药片,小便也变红了,这代表了利福平;大白片代表吡嗪酰胺;小白片就是异烟肼……类似这样的记忆方法还有很多,就掌握了患者的服药情况。

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年轻一代的结核病医生的队伍也逐渐成长壮大。他们前往全疆各地进行结核病质量规范化培训、师资培训、继续医学教育,学习最新的诊治指南,提出科研新思路,以新时代奋进青年的视角,不断开创新疆结核病治疗的新领域,肩负起老一辈传染病工作者延续的重任,赓续前行。

两千多年前,一串串脚印、蹄印、车马印穿越河西走廊,贯穿新疆的草原、戈壁、雪山,开拓出横贯东西的古丝绸之路,兴盛久远。光阴斗转,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发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千年丝路穿越历史风沙,迎来新生。绵延千里的河西走廊作为古丝绸之路最繁荣的商埠重地,创造过“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辉煌;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连接中国内地和亚洲腹地的重要交通要道。201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新疆工作时指出:“新疆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要抓住这个历史机遇,把自身的区域性对外开放战略融入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2014年5月召开的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首次提出,把新疆建设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其中五大中心中的医疗服务中心建设正在新疆大地如火如荼地推进。

图片5.jpg

胸部肿瘤,包括肺癌食管癌,在中亚国家依然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此外,结核病也是中亚地区人群健康的重要疾病。新疆医科大学第八附属医院在胸部规范化微创外科技术、胸部肿瘤的规范化治疗、结核的筛查防控等方面依托国内一流诊疗中心的技术支持和合作,逐渐成为国内先进诊疗技术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广的纽带和桥梁。2014年9月,自治区胸科医院成功举办了“中国—中亚五国结核病国际论坛”,正式拉开了与中亚国家结核病防治学术交流合作的序幕。2016年6月,中国科协批准“中国—中亚结核病控制研修基地”在我院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我院正式成为中国防痨协会与中亚国家同行交流合作的窗口与平台,为“一带一路”医疗领域合作迈出坚实的一步。我院胸外中心已举办两届与中亚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的网络远程会议《胸腔镜微创手术中亚培训班》。同时,胸外科、麻醉、护理等方面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师资团队,到中亚合作国家进行技术推广培训、手术带教、学术交流,并邀请专业技术人员来我院参加学术交流,以增强与中亚国家的交流,使更多“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患者能够从我国领先的胸部疾病规范化诊疗中获益。

医院在“十四五”规划期间,以“五大中心”(胸科中心、艾滋病中心、结核病中心、布鲁氏杆菌病中心、肝病中心)建设带动学科群发展。医院传染病病种及病源丰富,具有很大的科研研究潜力,但人才梯队建设较为薄弱,高学历人才短缺,医院未形成浓厚的科研氛围。来院通过一个月的调研,我总结了医院科研教学工作存在的优势及短板,逐步开展了工作。为进一步培养科研思维、提升科研技能,我提出了在医院开展科研教学培训会议,进行常态化的学习教育,每周利用腾讯会议平台,邀请院内外医疗领域的专家讲授科研思维、科研方法、专业领域最新研究进展,通过持续学习提升全院科研水平。与临床科室医生进行座谈交流,解答科研工作中面临的难点、疑惑,共同沟通科研思路,逐步提高临床医生结合实际工作提出科研问题的能力。

图片6.jpg

20年前,我从丝绸之路之河西走廊一端,怀揣着对医生这个职业的崇敬,来到首都成为一名医生,20年后的今天,我重返丝绸之路之另一端新疆,有幸能够作为一名医疗援疆者来到八附院工作,参与一带一路医疗服务建设中。2022年7月12日至15日,习近平总书记时隔八年再次考察新疆。总书记强调“要推动各族群众逐步实现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随着共建‘一带一路’深入推进,新疆不再是边远地带,而是一个核心区、一个枢纽地带,要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

我深刻认识到“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地位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对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性,在后续工作中,我将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科学构想的指引下,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医疗服务中心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

(作者为中组部团中央第22批博士服务团新疆团成员、北京世纪坛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现任新疆医科大学第八附属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原文:人在旅途|“西北女儿”医疗援疆:共建丝路经济带医疗中心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