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升明月皆故乡 曙光在前驱黑暗
来疆满半年,已过立秋时节,8月本是新疆一年最美的季节,瓜果飘香,风景如画,正当各个景点熙熙攘攘的游客玩意犹未尽时,今年第三轮新冠肺炎疫情再次袭来。按照既往做法,我再次拖着行李箱,简单收拾几件夏季的衣服,给花浇浇水,留恋着门口水果小摊的各种葡萄、瓜果,入住办公室,同事们也纷纷半夜收拾行装,上午8点前便来到医院驻守了。8月10日,乌鲁木齐市静态管理,热闹的街道瞬间归于寂静。
上班后,几位院领导来到各个病区,详细了解在岗人员、患者情况,安排病区院感防控、医护人员居住等事宜。8月11日,又有一批医护人员去总院区了,门口送别时,见到两位呼吸科的带队队长——抗疫梯队的老队员,瞬间泪目,临别时深情拥抱,叮嘱大家平安归来。5天后,静态管理时间继续延长,形势逐渐严峻,医院对工作流程进一步梳理、完善。我也参与到医务、护理管理、协调工作中,制定制度、流程,每天过得忙碌又充实。8月23日,处暑节气,新疆的夏季快结束了,短暂的秋季来临,秋日阳光明媚、蓝天白云,每天眺望远处的博格达峰,拍下日出日落。9月7号白露,秋季的第三个节气,“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秋高气爽、丹桂飘香。9月9日,儿子18岁生日,凌晨发了朋友圈,送去三千公里外的祝福,愿他能够健康成长,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感的男子汉。
9月10日,中秋节恰逢教师节,距离医院封闭管理时间已经过去一个月。我参加了线上的教师节庆祝活动,学生共吟一首诗《老师,您辛苦了》致敬师恩。这天恰逢一位同事生日,小名圆圆,取自中秋月圆,团团圆圆之意。几位同事在简陋的办公室,用纸箱支起了一张桌子,食材不多,却勾起了每个人的食欲:花生米、鸡爪、经典的皮辣红、可乐,这些都是久违了的美食啊。从“60后”的领导,“70后”的寿星,到“80、90甚至00后”的美女帅哥,大家边吃边聊,开心的气氛让大家暂时忘却了疫情中积压的压抑心情和不能与家人团聚过节的遗憾。最后上演压轴节目,播放几位同事制作的生日祝福视频,寿星许愿,享用生日蛋糕。接近零点,月亮终于露了面,大家共同赏月。心升明月,皆是故乡,在新疆,尤其是疫情期间,和大家奋战在临床一线,度过了颇有意义的一个团圆节日。
9月20日,下午的核酸检测结果打破了平静的工作气氛,一位患者核酸结果阳性。医院召开紧急会议,部署应对措施,严格执行工作人员和患者的闭环管理,加强院感防护。我制定了包括各部门分工、送餐、核酸采样、后勤保障、急危重症抢救等流程,并参加流调工作。最初几天,每一位同事都是彻夜未眠,落实细化工作流程,精确到时间段,制作汇总各种表格,绘出详尽的房间分布图,以便做好人员统筹安排。在紧张有序的工作中,面对简陋的居住环境、简单的餐食,每一位医生、护士、行政、后勤人员都恪尽职守,毫无怨言。住在工地帐篷的司机师傅,每日承担全院的物资配送,如此多的感人故事历历在目……
9月23日,秋分。“秋风露冷秋期半,人间处处忙丰收”,“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早就听闻八九月份是品尝各种葡萄的最好时节,木纳格、无核白、玫瑰香、香妃、黑加仑……离开新疆,不知道还有没有缘份享用这些美味了,心中不免增添几分悲伤。10月1日,国庆节,清晨,淅淅沥沥地下起了小雨,有些地方甚至迎来了今年的第一场雪。耳边不由地回响起刀郎的那首歌:“2002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时候来的更晚一些。”那2022年的第一场雪,是否是新疆来得最早的一场?从进入医院隔离,历经夏末、短暂的秋天,秋雨、初雪,短袖变成了冬装,期间也有失望、悲观、烦躁、无助各种情绪,但心中期盼疫情结束的愿望始终不会因时间流逝而改变。国庆节后,院内医疗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但疫情仍在持续,病人持续增多,医护人员告急,急需支援。大家踊跃报名,在南北院区最困难的时刻,组建了一支医护人员梯队进入总院区,全力保障一线疫情防控。这种凝聚力源自医院的社会责任和担当,既然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英雄,那这次就让我们做自己的英雄吧。
10月8日,寒露。“霜叶红于二月花。”寒露时节到香山赏红叶,早已成为北京市民的传统习惯与秋季出游的重头戏。来疆已八个月,其中隔离两个月,心情已然平静,每日日常工作、锻炼、学习,抗疫还处在胶着相持状态,但胜利的曙光已经不远了,今天传来好消息:四川和上海驰援新疆疫情防控的首批医护人员已经抵达。他们的到来,让我们有信心迎接抗疫的最终胜利。
(作者为中组部团中央第22批博士服务团新疆团成员、北京世纪坛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现任新疆医科大学第八附属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荐稿:潘磊,吴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