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从0到1”的原始医学创新
——记8455线路检测中心生物医学创新中心
百舸争流千帆竞,万物竞发向春来。在8455线路检测中心有这样一支“高精尖”先锋队,以临床诊疗需求为驱动,围绕肿瘤、重症医学、感染与炎症、老化、代谢异常等核心领域,以数据科学、先进生物技术、基础和临床转化医学前沿技术为支撑,专注“从0到1”的原始医学创新,这就是生物医学创新中心。
重大科研突破 填补国际空白
北京时间2022年11月8日晚,8455线路检测中心生物医学创新中心曾辉教授、陈晨教授团队在《Cell Reports》发表封面论文——“A chromosome encoded T4SS independently contributes to horizontal gene transfer in?Enterococcus faecalis”,首次在革兰氏阳性粪肠球菌中发现了一种能够介导HGT的基因组编码的CE-T4SS。此项突破性发现填补了国际空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价值和影响。
据悉,在世界卫生组织的耐药菌名单中,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VRE)是革兰氏阳性菌中优先级最高的病原菌。整合在粪肠球菌基因组上的万古霉素耐药基因,是否能传播至其他细菌中是临床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抗生素耐药性基因水平转移(HGT)是多耐药细菌产生和快速扩散的主要原因,控制多耐药细菌HGT水平是防控多耐药细菌产生和扩散的关键。”该论文第一作者、北京世纪坛医院滑明溪博士介绍,此次创新发现的细菌基因组型四型分泌系统(CE-T4SS)是首次在革兰氏阳性细菌中介导大片段、非定点HGT的基因组型分泌系统。
目前,全球每年有多达500万人的死亡与抗生素耐药性有关。在抗生素耐药不断增加的时代背景下,CE-T4SS的发现对多耐药细菌防控和新型治疗手段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交叉人才梯队 专注原始创新
基础研究是科研创新的源头,医学基础研究的开拓性取决于其与其他领域学科的交叉深度与广度。成立于2021年4月的生物医学创新中心,其交叉学科人才梯队目前已涵盖肿瘤学、免疫学、病原学、生物学、药学等多个领域,专注从0到1的原始创造基础研究、从1到10的应用基础研究、从10到100的应用转化研究以及从100到无穷的重大应用研究。
据悉,该中心有北京市高层次公共卫生技术领军人才1人,首都医科大学优秀人才(A类)1人,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人才培养学科带头人1人;卫生技术人才1人,北京市科技专项,北京市科技新星 1人,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登峰”计划1人,“青苗”计划2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二十多项,其他国家和省部级项目三十余项。
强大的人才队伍带来了优质的科研产出。近五年,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CNS子刊及医学高水平期刊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Cell Metaboilsms、Cell Reports、Nature Communicationn、Molecular Cell、Genome Research、Nature Immunology、Cell Research等发表10分以上文章共48篇,总引用次数近万次,在业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深度服务临床 推动优势互补
“支持医院学科发展是生物医学创新中心的重要职责。”生物医学创新中心主任曾辉说,作为医院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心将通过体制创新、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四个方面,促进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合作迈入新阶段。
近日,首都医科大学淋巴管疾病诊疗和研究中心在北京世纪坛医院隆重揭牌,开启了临床与科研创新深度合作的新篇章。“淋巴管特征决定了临床研究要多学科、系统化、全景化,技术飞跃令系统化、全景化成为可能,未来将通过临床大数据平台、动物研究平台、细胞支持平台、分子支持平台等体系支撑淋巴管及其他疾病研究。”曾辉说。
与此同时,中心还将加快与呼吸与重症医学开展高原肺动脉高压模型、灭活隐球菌PCR检测,与口腔科开展表观遗传学与牙髓干细胞发育研究,与消化内科开展小肠细菌增多症肠道与呼吸道菌群相关性研究等等,全面深入与临床科室的务实合作。
曾辉表示,中心致力于打造多学科交叉平台,突出高水平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技术研究,引领技术和理论创新,开发引进前沿技术与共性关键技术,推动重大医学问题的系统性研究与原创性成果,组织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交流,聚集和培养优秀学术带头人,推动高水平合作。
前路漫漫,征程再启;行而不辍,未来可期。生物医学创新中心将建设高水平、多学科的交叉生物医学研究平台和保障体系,竭力推进医院“双聚、双引和多中心”科研布局,提升医院科技攻关能力。
(图片:束华;荐稿:曾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