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55线路检测中心
English
路径导航: 首页

高温酷暑 谨防热射病

发表日期:2023-06-26 来源:药物Ⅰ期临床试验研究室 作者:张薇 本页责编:范晓,左彦
人阅读

近日,北京高温天气“持续待机”,大家在防暑降温的同时,要谨防热射病。热射病即重度中暑,如抢救不及时,死亡率高达70%至80%,但热射病通常不是突然发生的。今天,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热射病是怎么回事儿。

图片4.jpg

什么是热射病?

热射病(thermoplegia)是由热损伤因素作用于机体引起的严重致命性疾病,是指暴露在热环境或者剧烈运动导致的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典型症状就是:核心温度升高>40℃、中枢神经系统异常,例如精神状态改变、抽搐或昏迷,并伴有多器官损害,严重者危及生命。

热射病在中暑的分级中是重症中暑,是一种致命性疾病,病死率高。该病通常发生在夏季高温同时伴有高湿的天气,可分为劳力型热射病和经典型热射病。


热射病的病因有哪些?

对高温环境适应不充分是致病的主要原因。在大气温度升高(>32℃)、湿度较大(>60%)和无风的环境中,长时间工作或强体力劳动,又无充分防暑降温措施时,缺乏对高热环境适应者易发生热射病。

易发因素包括:①环境温度过高人体由外界环境获取热量。②人体产热增加如从事重体力劳动、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和应用某些药物(苯丙胺)。③散热障碍如湿度较大、过度肥胖或穿透气不良的衣服等。④汗腺功能障碍见于系统硬化病、广泛皮肤烧伤后瘢痕形成或先天性汗腺缺乏症等患者。


临床表现有哪些?

热射病是一种致命性急症,以高温和意识障碍为特征。起病前往往有头痛眩晕和乏力,早期受影响的器官依次为脑、、肾和心脏。常见症状包括:高热、高血压呼吸衰竭、精神障碍、热衰竭、出汗异常、泪液、唾液及汗液分泌减少或消失、持续性发热、全身衰竭、热痉挛等。

根据发病时患者所处的状态和发病机制,临床上分为两种类型:劳力性和非劳力性(或典型性)热射病。劳力性主要是在高温环境下内源性产热过多;非劳力性主要是在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功能障碍引起散热减少。

劳力型热射病,多在高温、湿度大和无风天气进行重体力劳动或剧烈体育运动时发病。患者多为平素健康的年轻人,在从事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数小时后发病,约50%患者大量出汗,心率可达160~180次/分钟,脉压增大。此种患者可发生横纹肌溶解、急性肾衰竭、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或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较高。

经典型热射病,在高温环境下,多见于居住拥挤和通风不良的年幼者、孕妇和年老体衰者。其他高危人群包括精神分症、帕金森病、慢性酒精中毒及偏瘫或截瘫患者。表现皮肤干热和发红,84%~100%病例无汗,直肠温度常在41℃以上,最高可达46.5℃。病初表现行为异常或癫痫发作,继而出现谵妄、昏迷和瞳孔对称缩小,严重者可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肺水肿和脑水肿。约5%病例发生急性肾衰竭,可有轻、中度DIC,常在发病后24小时左右死亡。

图片5.jpg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中暑?

出现大汗、无力、头晕、眼花、耳鸣、恶心、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四肢发麻等症状时,可基本判断已先兆中暑。如立即转移到阴凉处后用凉水冷敷、小口喝水等措施后,病情仍未好转,仍出现面色潮红或苍白、大汗、皮肤湿冷、脉搏细弱、心率快、血压下降等症状时,则应立即就医。


如何科学治疗?

患者应迅速转移到阴凉通风处休息,饮用凉盐水等饮料以补充盐和水分的丧失。

体外降温:脱去患者衣服,吹送凉风并喷以凉水或以凉湿床单包裹全身。

体内降温:体外降温无效者,用冰盐水进行胃或直肠灌洗,也可用无菌生理盐水进行腹膜腔灌洗或血液透析,或将自体血液体外冷却后回输体内降温。

药物降温:氯丙嗪有调节体温中枢的功能,扩张血管、松弛肌肉和降低氧耗的作用。患者出现寒战时可应用氯丙嗪静脉输注,并同时监测血压。

对症治疗:昏迷患者容易发生肺部感染压疮,须加强护理;提供必需的热量和营养物质以促使患者恢复,保持呼吸道畅通,给予吸氧;积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补液速度不宜过快,以免促发心力衰竭,发生心力衰竭予以快速效应的洋地黄制剂;应用升压药纠正休克;甘露醇脱水防治脑水肿。


如何预防中暑?

出行应尽量避开正午前后时段,减少上午10点至下午3点间外出活动,户外活动尽量选择在阴凉处进行。高温下作业的人群,应注意降低劳动强度。备好防暑降温饮料,如凉茶、藿香正气水等,大汗淋漓者可少量多次补充淡盐水。尽量穿浅色透气散热的棉质衣服。保证充足睡眠,多喝水、绿茶,多吃水果蔬菜,少吃高油高脂食物,减少人体热量摄入。

希望大家科学对待高温天气,平安度过炎炎夏日。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