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55线路检测中心
English
路径导航: 首页 >>党群园地 >>我敬我业

浅谈日本的医疗体系

​——日本进修随感之六

发表日期:2018-12-28 来源:消化内科 作者:刘揆亮 本页责编:左彦
人阅读

初到日本,令人惊讶的一点是车站与大街上满眼的诊所广告,城市越小,这类广告越明显。不过,这些做广告的诊所可并非国内的“莆田系”。日本的这类私人诊所都加入了日本基本全员覆盖的国民医疗保险体系。政府鼓励居民先到诊所就诊,需要时再转诊至大型医院。如果患者选择直接去大医院就诊,需要自费交纳数千日元的诊费。

日本的诊所大多规模很小,仅有一两位医师出诊,特色鲜明,内科诊所常以亚专科形式划分,如心血管科、胃肠科诊所相当多见。虽然规模小,设施却很齐全。胃肠科诊所大多备有先进的内镜设备,耳鼻喉科诊所也配有先进的电子内窥镜系统,还有经常可见的透析诊所,可以满足慢性肾病患者的就近诊治需求。一些诊所还能进行一些小型的手术操作。

私人诊所的医生均为正规医学院毕业,且经过了完善的规范化培训,处理常见病绰绰有余。在这些诊所工作的医生,收入常常远高于大学医院的一般医生。也许这也是能够吸引他们“扎根基层”工作的原因之一吧。为了弥补这种差距,政府同时也允许大学医院的医生多点执业,一方面弥补大医院工作的医生的收入,一方面也提高诊所的声誉,显然是双赢的事情。大多数私人诊所及小型病院都会与就近的大学医院结成稳定的合作关系,也就是所谓的“关联病院”。在患者预约转诊与人员培训方面形成长期合作。

这些小规模的私人诊所以及小型病院,可以说构成了日本医疗体系的基石,承担了大部分的基础医疗任务。大医院的数量虽然不少,却鲜有病床数量超过1000张规模的医院。我所进修的昭和大学拥有9家附属病院,但规模最大的昭和大学病院也仅有不到900张床位,横滨北部病院床位不到700张,新成立的江东丰州病院仅有不到400张床位,但其手术室同样设施先进,消化中心的井上晴洋教授也是日本内镜学界的领军人物之一。

在日本的大学医院,每个科室一般仅有一名教授,负责科室的大多数事务。工作达到一定年限,又无法进一步升职的准教授及讲师,往往会由医局安排至相关的关联医院或自行转至其他医院工作。这种制度加强了医生的流动性,避免了“近亲繁殖”,大学医院培养出的人才外流后能迅速带动其它医院的发展,应该也是对缩小各地区各医院之间的医疗水平差距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另外,日本严格执行医药分开制度,医生只负责开处方。在医院与诊所这边,有大量写着“接受处方”的药店,患者需要拿着医生开的处方去这些药店取药。在药店,专门的药师会询问患者的既往史和目前的用药情况,详细解释服药的注意事项。

日本社会的老龄化问题非常严重,随之而来的医疗负担也是严峻的问题。虽然在日本做检查及手术的等待时间并不短,然而在大医院里见不到人满为患的情景。同时,各地区、各医院之间医疗水平差别较小,常见病、慢性病患者能够方便地得到就近诊疗。这些与其医疗体系的优势应该是分不开的。“分级诊疗”、“医联体”、“医药分家”,可以看出我们国内的医改其实也在向这条道路上迈进。当然,日本社会经济发展更为均衡,城乡差距较小,这是我们的改革所要面临的艰巨问题。

阅读全文

上一篇: 科研与创新

下一篇: 教学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