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与创新
——日本进修随感之四
在昭和大学横滨北部病院内镜中心,每周二上午7点30分是科室晨会时间。全中心的内外科大夫都会汇集到办公室,由高年资医师轮流主持会议。除了由住院医师汇报病例与读片之外,科研汇报也是重要内容之一。我进修的三个月期间,赶上了欧洲消化疾病周(UEGW)与日本消化疾病周(JDDW)两次规模较大的学术会议,会议之前,各位有发言任务的医师都需要在晨会上提前汇报演练。
横滨北部病院内镜中心的科研是紧密围绕其大肠疾病的超放大内镜诊断及内镜治疗的临床特色开展的。科室为诸多不同级别的医生分配了不同的研究方向,如大肠IIc病变的分子生物学特征,细胞内镜在溃疡性结肠炎诊断中的应用,放大内镜在小肠疾病中的应用,细胞内镜(Endocytoscopy)血管分型对结直肠肿瘤性病变诊断的价值,人工智能技术在结直肠肿瘤诊断中的作用等等。研究内容基本覆盖了相关领域的最前沿内容。
人工智能(AI)技术是该中心目前的重点科研方向。用于大肠息肉性质实时诊断的“EndoBRAIN”软件刚刚完成多中心临床试验,获得了日本国内的医疗器械批准文号。内镜医师在应用细胞内镜(Endocytoscopy)进行实体放大观察时,每次采图后,软件会实时反馈图像质量,对符合标准的图像进行实时分析,给出是否为肿瘤性病变或是浸润癌的判断,对高度怀疑浸润癌的病变,软件会报警提示“活检”。在我看来,这项技术是工藤教授的“pit pattern”理论与放大内镜诊断技术在AI时代的升华,也是内镜AI诊断领域的先行者。
与细胞内镜结合的“EndoBrain”AI诊断系统
除了已进入临床应用的“EndoBRAIN”外,在AI辅助大肠息肉检出、大肠早癌淋巴结转移风险预测方面,中心也在进行相应的开发。从“EndoBRAIN”的迅速推出可以看出日本在产学研合作及科研成果的实用化方面的步伐确实是相当快的。在横滨北部病院进修的几个月里,经常见到公司的人员前往内镜中心与负责相关研究的医生进行沟通,也可以看到负责AI研究的医生定期前往大学及公司进行科研工作。另外,在日本,医院的规模通常不大,而科室的诊治特色往往非常鲜明。显然,在科研方面,他们也保持了这种特点,结合科室的特色进行重点攻关,保证了研究与开发工作的先进性和可行性。另外也时有耳闻日本的工业厂商常常能很快地将临床医生的想法转化为工业样品。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日本的内镜产业高度发达,新产品层出不穷,且能很快推入临床应用。
创新是科研的灵魂,创新又源自于大量的实践。在有丰富经验又善于思考的医师手里产生的创新可能才是最为贴近临床需求,最具实际价值的。密切的产学研合作将临床、研发和工业人员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了保证工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源泉,也是促进临床科研成果实用化的重要推手。正是这样的合作推动了类似于NBI这样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明的产生。这种经验可能是最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